本报告分析换电模式规模效应的显现时间,探讨换电站密度、电池标准化及车型渗透率三大驱动因素,预测2027-2028年将成为规模效应显现的关键节点,助力新能源汽车补能体系升级。
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优势在于快速补能(2-5分钟完成)、降低购车成本(车电分离)、提升电池利用率(梯次利用)。然而,当前换电模式仍面临电池标准化不足、换电站密度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本文将从临界规模阈值、电池标准化进程、车辆渗透率及运营效率等维度,分析换电模式规模效应的显现时间。
规模效应的本质是单位固定成本随产量/利用率提升而下降。对于换电模式而言,其规模效应的显现需满足以下三个临界条件:
换电站的密度直接决定了用户的补能便利性。根据《中国换电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的数据,当换电站密度达到每50公里1座(高速场景)或每10平方公里1座(城市场景)时,用户的换电便利性可与燃油车加油相当。此时,换电车型的用户接受度将显著提升,从而带动换电站利用率的提高。
电池标准化是换电站规模化运营的基础。若不同厂商的电池规格(如尺寸、接口、电压)不统一,换电站需为每种车型配备专用电池,导致电池库存成本高企、利用率低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当电池标准化率达到70%以上时,换电站的电池共享效率将提升50%,单位电池运营成本下降30%。
换电车型的渗透率决定了换电站的需求基数。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4年中国换电车型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5.2%,而欧美市场仅为2-3%。若换电车型渗透率提升至20%以上(参考燃油车中出租车/网约车的占比),则换电站的单站日均换电次数可从当前的15-20次提升至50次以上,此时单站运营成本(如人工、场地、电池折旧)将下降至可盈利水平。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2024年中国换电站数量为1.2万座,较2023年增长45%。若保持这一增速,2026年换电站数量将达到2.5万座,覆盖主要城市及高速路网,基本满足用户的便利性需求。
2024年,中国工信部发布了《换电电池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换电电池的尺寸、接口、通信协议等标准。预计该标准将在2025年底正式实施,2026年开始推广应用。到2027年,国内主流厂商的换电电池标准化率将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跨厂商兼容。
随着换电便利性提升及电池标准化推进,换电车型的渗透率将快速增长。根据麦肯锡的预测,2028年中国换电车型销量占比将达到25%,欧美市场达到15%。此时,换电站的单站日均换电次数将超过50次,单位运营成本下降至0.5元/公里(低于燃油车的0.6元/公里)。
综合以上分析,换电模式的规模效应将在2027-2028年开始显现,具体逻辑如下:
此时,换电模式的单位运营成本将低于燃油车,形成成本优势,从而推动换电模式的规模化普及。
换电模式的规模效应将在2027-2028年开始显现,其核心驱动因素是换电站网络密度、电池标准化率及换电车型渗透率的提升。若以上因素进展顺利,换电模式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主流模式之一,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经济的补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