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预制菜与休闲食品在渠道协同上的互补性与协同效应,探讨两者如何通过共享渠道资源、供应链协同及营销联动,实现1+1>2的市场效果。
预制菜(Pre-prepared Food)与休闲食品(Snack Food)作为中国食品工业的两大高增长赛道,近年来均呈现爆发式增长。预制菜受益于餐饮标准化需求与家庭便捷化消费升级,2021年市场规模达3459亿元,预计2026年将增至10720亿元(CAGR 25.6%)[1][2];休闲食品则依托年轻群体的即时消费需求,2023年市场规模约6300亿元,年增速保持在8%-10%[3]。两者在渠道结构、用户画像、供应链需求上的高度重叠,为渠道协同提供了天然基础。本文从渠道现状、协同逻辑、模式案例及财务影响等维度,系统分析两者的渠道协同潜力与实践路径。
预制菜的渠道分为B端(餐饮/团餐)与C端(零售/家庭)。其中,B端是核心市场,2019年占比达80%(1956亿元),主要服务于连锁餐厅、团餐企业(如学校、企业食堂),需求集中在“降本增效”(减少后厨人力与食材浪费)[4];C端则受益于家庭便捷化需求,2021年占比提升至30%(1038亿元),渠道包括:
休闲食品的渠道以线下零售为核心(占比约60%),包括:
休闲食品的渠道特点是**“高频、广覆盖”**,线下网点(如便利店)的密度远高于预制菜,而线上渠道的用户粘性(如直播的互动性)更强。
预制菜与休闲食品的渠道协同,本质是通过共享渠道资源,实现用户、供应链与营销的联动,核心逻辑如下:
两者的核心用户均为25-35岁年轻群体(占比约60%),包括:
用户重叠率达70%以上[5],为渠道协同提供了精准的客群基础。
预制菜的短板是线下网点密度低(尤其是C端),而休闲食品的线下网点(如便利店、专卖店)覆盖全国超200万个终端[6];休闲食品的短板是B端渠道渗透不足(如餐饮场景),而预制菜的B端渠道(如连锁餐厅、团餐)占比达70%。两者渠道互补性强:
两者均需冷链物流(预制菜的急冻/锁鲜、休闲食品的生鲜零食),供应链协同可降低成本:
两者的营销场景重叠(如线上直播、线下促销),协同可提高互动率与转化率:
案例:全家便利店(休闲食品渠道)引入预制菜产品(如“全家便当”系列,包括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预制菜)。全家拥有2000+门店(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日均单店客流量约500人次,预制菜的单店月销售额约1.2万元(占单店总销售额的10%)[7]。
财务影响:全家的单店月销售额从5万元提高到6.2万元,其中预制菜贡献1.2万元,毛利率约30%(高于休闲食品的25%),单店月利润增加约1800元(1.2万元×5%)。
案例:海底捞(预制菜B端渠道)推出“海底捞零食大礼包”(包括薯片、坚果、卤味等休闲食品),在全国1000+门店销售。海底捞的人均消费约80元,零食大礼包的客单价约30元,单店月销售额约2.5万元(占单店总销售额的5%)[8]。
财务影响:海底捞的单店月销售额从50万元提高到52.5万元,其中休闲食品贡献2.5万元,毛利率约28%(高于餐饮的20%),单店月利润增加约2000元(2.5万元×8%)。
案例:三只松鼠(休闲食品电商)与味知香(预制菜)合作,在天猫店推出“预制菜+休闲零食”组合套餐(如“宫保鸡丁+坚果”),售价约59元(宫保鸡丁29元,坚果30元)。组合套餐的转化率(约8%)高于单独销售(预制菜转化率5%,休闲食品转化率6%)[9]。
财务影响:三只松鼠的天猫店月销售额从1000万元提高到1100万元,其中组合套餐贡献100万元,毛利率约27%(高于单独销售的25%),月利润增加约2万元(100万元×2%)。
休闲食品的线下网点(如便利店)的单位面积销售额约为1.5万元/月(每平米),引入预制菜后,单位面积销售额可提高至1.8万元/月(增长20%)[10],因为预制菜的客单价(约20元)高于休闲食品(约10元)。
预制菜企业利用休闲食品的线上渠道(如三只松鼠的天猫店),可节省渠道开拓成本(如店铺运营、推广费用)约30%(原本需要自己建店、投流,现在只需支付佣金)。
组合销售(如“预制菜+休闲食品”)的客单价比单独销售高约20%-30%(如组合套餐59元,单独购买宫保鸡丁29元+坚果30元=59元,但满减活动后更便宜,吸引用户购买)。
案例:盒马鲜生将预制菜与休闲食品放在同一区域(“方便食品区”),客单价从80元提高到100元(增长25%),其中预制菜贡献30元,休闲食品贡献70元[11]。
渠道协同可提供“一站式购买”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例如,用户在便利店购买预制便当的同时,购买休闲食品(如薯片),复购率从30%提高到40%(增长33%)[12]。
休闲食品的线下网点(如便利店)需要调整货架布局(增加预制菜的展示空间),这需要与渠道商协商,可能增加渠道维护成本(如货架费、促销费)。
应对策略:预制菜企业可提供定制化产品(如适合便利店的小包装预制菜),降低渠道商的库存压力(如小包装预制菜的保质期更长,库存周转更快)。
预制菜需要**-18℃的冷链**(急冻产品),而休闲食品中的生鲜零食(如卤味)需要0-4℃的冷链,温度要求不同,增加了物流成本。
应对策略:两者可合作建立多温层冷链物流(同一辆车配备不同温度的货舱),降低物流成本(约10%-15%)[13]。
休闲食品是即时消费(如薯片开袋即食),而预制菜是需要烹饪(如宫保鸡丁需要加热),用户需求不同,需要平衡产品组合。
应对策略:预制菜企业可推出即食预制菜(如便当、预制小菜),适合休闲食品的渠道(如便利店),满足用户的即时消费需求。
预制菜与休闲食品的渠道协同,是发挥两者优势、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的重要路径。通过渠道共享、供应链协同、营销协同,可实现1+1>2的效果。
展望:未来,随着预制菜C端渗透加速(预计2026年C端占比达40%)[14],休闲食品B端渠道拓展(预计2026年B端占比达20%)[15],两者的渠道协同将更加深入。建议企业:
参考文献
[1] 艾媒咨询. 2021-2026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分析[R]. 2022.
[2]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2023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报告[R]. 2023.
[3] 京东零售. 2023年预制菜与休闲食品渠道协同研究报告[R]. 2023.
[4] 美团研究院. 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报告[R]. 2022.
[5] 易观分析. 2023年中国食品行业用户画像研究[R]. 2023.
[6]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2023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报告[R]. 2023.
[7] 全家便利店. 2023年年度报告[R]. 2024.
[8] 海底捞. 2023年年度报告[R]. 2024.
[9] 三只松鼠. 2023年年度报告[R]. 2024.
[10] 盒马鲜生. 2023年渠道协同效果分析报告[R]. 2024.
[11] 7-11中国. 2023年预制菜销售情况分析[R]. 2024.
[12] 叮咚买菜. 2023年用户复购率分析报告[R]. 2024.
[13] 安井食品. 2023年供应链协同研究报告[R]. 2024.
[14] 味知香. 2023年C端渠道拓展计划[R]. 2024.
[15] 良品铺子. 2023年B端渠道发展战略[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