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储能电芯厂商产能利用率提升原因分析 | 财经研究报告

本文深入分析2023-2025年储能电芯厂商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四大原因:需求爆发、技术进步、竞争格局优化及产业链协同,揭示全球储能市场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储能电芯厂商产能利用率提升原因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3年以来,全球储能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储能电芯作为核心组件,其产能利用率呈现显著提升态势。根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40.21GWh,同比增长106.1%,中国企业占据91.2%的市场份额([5])。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需求端爆发、技术进步、竞争格局优化及产业链协同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本文从需求驱动、技术与成本支撑、竞争格局优化、产业链协同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储能电芯厂商产能利用率提升的核心原因。

二、需求端爆发:全球储能市场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

储能电芯的需求直接依赖于储能系统的装机量。2023-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主要由政策引导、经济性提升及区域市场需求集中释放三大因素推动:

  1. 政策与经济性双轮驱动
    • 中国市场:2023年前,强制配储政策推动了表前储能(如风电/光伏配套储能)的需求;2024年强制配储政策退坡后,“双碳”目标下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长(2024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量分别同比增长35%、42%),叠加峰谷价差扩大(部分地区峰谷价差超0.8元/度),推动工商业储能与户用储能需求集中释放([4])。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贡献了全球55%的电芯出货量([5])。
    • 海外市场:北美地区因2024年关税政策调整(如美国对中国储能产品加征关税的预期),引发系统集成商提前备货潮,2025年上半年北美市场电芯出货量同比增长130%([5]);欧洲市场因电价高企(如德国居民电价达0.3-0.4欧元/度)及用电稳定性需求(如2023年欧洲电网故障次数同比增长25%),户用储能需求同比增长73%([5])。
  2. 储能应用场景拓展
    • 大储(大型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核心支撑,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达218.57GWh,同比增长110%,占总出货量的91%([5])。其需求主要来自风电、光伏电站的配套储能(如中国“十四五”规划中,风电/光伏装机量目标为1200GW,需配套约150GW/300GWh储能)。
    • 小储(户用/工商业储能):随着户用光伏的普及(2024年全球户用光伏装机量增长45%),户用储能成为新增长点。2025年上半年,小储出货量达21.64GWh,同比增长73%([5]),主要来自欧洲(占比60%)及中国(占比25%)市场。

三、技术进步与成本控制:产能利用率提升的支撑条件

储能电芯的技术专用化成本下降是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关键支撑。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成本下降则扩大了市场需求,两者共同推动产能的有效利用:

  1. 技术专用化趋势明显
    储能电芯与消费电池、动力电池的技术路径分化,大储强调“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循环寿命达12000次,能量密度提升20%);小储则注重“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如瑞浦兰钧的“户用储能电芯”体积缩小15%,成本下降10%)。技术专用化使得电芯企业能够精准匹配下游需求,提高产能的针对性([4])。
  2. 成本下降推动需求释放
    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是成本下降的核心因素。2023年,碳酸锂价格从峰值50万元/吨降至18万元/吨,带动储能电芯成本下降约30%([2])。此外,规模化生产(如宁德时代的“超级工厂”产能达100GWh/年)与技术迭代(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富锂化”技术,成本下降15%)进一步降低了电芯成本。成本下降使得储能项目的IRR(内部收益率)从2022年的8%提升至2025年的12%,吸引了更多投资者进入,扩大了电芯需求([3])。

四、竞争格局优化: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集中提升

2023-2025年,储能电芯市场竞争格局从“分散化”向“集中化”演变,头部企业凭借技术、成本、渠道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产能利用率显著高于中小企业:

  1. 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前十强企业均来自中国,合计占比91.2%([5])。其中,宁德时代(28.7%)、海辰储能(18.3%)、亿纬锂能(15.1%)、中创新航(12.4%)、瑞浦兰钧(10.2%)前五强占比达84.7%,较2023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2])。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如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达8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60%),主要因头部企业绑定了头部系统集成商(如宁德时代与阳光电源、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合作),获得了稳定的订单([5])。
  2. 差异化竞争策略
    头部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规避价格战,提高产能利用率。例如:
    • 大储领域: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凭借高能量密度产品(能量密度达180Wh/kg)占据主导,市场份额合计达47%;
    • 小储领域:瑞浦兰钧、亿纬锂能的“智能化电芯”(集成BMS电池管理系统)占据35%的市场份额([5])。
      差异化策略使得头部企业的产品具有溢价能力(如宁德时代的大储电芯价格较行业平均高10%),同时减少了产能闲置([3])。

五、产业链协同:产能利用率提升的保障

储能电芯企业与系统集成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协同,降低了供应链风险,提高了产能的稳定性:

  1. 与系统集成商的绑定
    电芯企业通过“定制化生产”绑定系统集成商,如宁德时代为阳光电源提供“适配其储能系统的电芯”,比亚迪为特斯拉提供“Powerwall”户用储能电芯。这种绑定使得电芯企业获得了长期订单,避免了产能的波动([5])。
  2. 上游原材料的整合
    头部企业通过向上游布局,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例如,宁德时代投资了碳酸锂企业(如天齐锂业),比亚迪则自主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原材料的整合使得电芯企业能够稳定供应,提高产能利用率([2])。

六、结论与展望

储能电芯厂商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是需求端爆发、技术进步、竞争格局优化及产业链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需求端的高速增长是核心驱动,技术与成本支撑是关键,竞争格局优化与产业链协同是保障。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6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预计达1066GWh,复合增速72%)([4])。头部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如“全固态电池”在储能中的应用)与全球化布局(如宁德时代在欧洲、北美建设工厂),进一步提升产能利用率。中小企业则需通过“差异化竞争”(如专注于小储细分市场)或“产业链配套”(如为头部企业提供零部件),避免被淘汰。

(注: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及行业公开资料[1]-[5])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