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锂电池材料行业产能过剩现状、驱动因素及风险影响,涵盖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领域,并提出企业、行业及政策层面的应对策略,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锂电池材料作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的核心基础部件,其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当前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2025年以来,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领域均出现产能利用率下滑、价格下跌、企业利润收缩的现象。本报告通过分析产能过剩的现状、驱动因素及风险影响,提出应对策略,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
锂电池材料行业涵盖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核心领域,2025年上半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具体表现为:
正极材料(如三元锂、磷酸铁锂)是锂电池的能量核心。2025年上半年,全球正极材料产能约1200万吨,产量约72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60%。其中,磷酸铁锂产能过剩尤为突出,因2023-2024年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增长50%),而需求增速(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30%)不及预期,导致中低端磷酸铁锂产品价格下跌20%(从2024年的8万元/吨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6.4万元/吨)。
负极材料(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主要影响锂电池的循环寿命。2025年上半年,全球负极材料产能约800万吨,产量约44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5%。人造石墨因技术门槛较低,产能扩张最快(2024年产能增长45%),导致价格下跌15%(从2024年的5万元/吨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25万元/吨)。
电解液(如六氟磷酸锂)是锂电池的“血液”。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解液产能约600万吨,产量约30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0%。六氟磷酸锂作为电解液的核心原料,因2023-2024年产能大幅扩张(增长60%),价格从2023年的30万元/吨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12万元/吨,导致电解液企业利润大幅收缩(如天赐材料2024年净利润下降76.73%)。
隔膜(如湿法、干法)是锂电池的“屏障”。2025年上半年,全球隔膜产能约400亿平方米,产量约260亿平方米,产能利用率约65%。湿法隔膜因技术门槛高,产能集中在头部企业(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利用率约70%;干法隔膜因技术落后,利用率约50%,过剩严重。
新能源汽车市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0%,但增速较2024年的50%大幅放缓;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5%,低于2024年的40%。储能市场:全球储能装机量增长25%,但低于2024年的35%,需求增长不及产能扩张速度。
2023-2024年,因新能源产业景气度高,企业盲目扩张产能。例如,正极材料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产能增长50%;负极材料企业(如璞泰来、中科电气)产能增长45%;电解液企业(如天赐材料、新宙邦)产能增长60%;隔膜企业(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产能增长55%。产能集中释放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固态电池研发进展加快,例如丰田、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量产,无需液态电解液,可能导致电解液需求减少;硅碳负极替代传统石墨负极,可能导致石墨产能过剩;高镍三元正极替代低镍三元,可能导致低镍产能过剩。
2021-2023年,中国出台“双碳”目标、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等政策,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导致企业大规模扩张产能。2024年以来,补贴退坡、政策调整,需求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毛利率下降。例如,天赐材料2024年净利润4.4-5.2亿元,同比下降76.73%-72.5%;恩捷股份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32亿元,亏损;璞泰来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约16%,较2024年的25%下降9个百分点。
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中小企业淘汰,头部企业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例如,电解液行业集中度从2023年的60%提高到2025年的75%;隔膜行业集中度从2023年的55%提高到2025年的70%;正极材料行业集中度从2023年的50%提高到2025年的65%。
产能过剩导致材料企业利润收缩,可能影响研发投入和产能升级,进而影响供应链稳定性。例如,若电解液企业因亏损减少研发投入,可能导致新型电解液(如固态电解液)研发滞后,影响电池企业的技术进步。
锂电池材料行业产能过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需求增速放缓、供给盲目扩张、技术进步及政策调整。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利润收缩、行业竞争加剧、供应链稳定性风险。为应对这一挑战,企业需优化产能结构、加强技术研发;行业需加强整合、协调产能布局;政策需调整产业政策、引导合理产能。通过多方努力,有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