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阿里云追加采购寒武纪芯片事件对市场的影响,包括寒武纪股价波动、AI芯片市场竞争格局及国产替代趋势。
2025年8月31日,市场传出“阿里云因通义千问大模型算力缺口,紧急追加寒武纪思元370芯片订单至15万片”的消息,引发AI芯片板块及寒武纪(688256.SH)股价剧烈波动。9月1日凌晨,阿里云官方回应称“该消息不实”,强调“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未否定与寒武纪的合作关系。
市场反应:9月1日,寒武纪股价短线跳水,跌幅一度扩大至8.96%,股价跌破1400元;截至当日发稿,跌幅收窄至6.2%,最新股价报1281.46元(tool0、tool3)。近10日股价走势显示,寒武纪股价从8月26日的1384.93元下跌至9月5日的1281.46元,累计下跌7.47%(tool4),反映市场对传言的敏感及辟谣后的情绪修复。
寒武纪股价的短期下跌主要源于市场对“大额订单”预期的落空。作为AI芯片龙头企业,市场对其与大型云计算厂商(如阿里云)的合作高度敏感,传言中的15万片订单若属实,将显著提升其业绩弹性(参考2025年中报总营收2.88亿元,tool2)。但辟谣后,市场情绪修复,股价跌幅收窄,说明市场对其长期价值仍有信心——寒武纪2025年中报实现净利润1.04亿元(tool2),同比增速显著(未披露具体同比数据,但结合其2024年亏损状态,盈利拐点已现),业绩支撑下股价未出现持续暴跌。
虽然“15万片订单”不实,但阿里云的回应未否定与寒武纪的合作,说明双方仍保持业务往来。寒武纪的客户基础不限于阿里云,其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已应用于国内主流服务器厂商(如联想、华为),并实现量产出货(tool1)。此外,其终端智能处理器IP已出货过亿台,边缘智能芯片也已发布,形成“云端-边缘-终端”全场景布局(tool1),多元化的客户结构降低了对单一客户的依赖,长期业绩仍可期待。
阿里云作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厂商,其“一云多芯”策略(支持国产供应链)意味着将持续采购国产AI芯片,寒武纪作为国产龙头之一,有望通过与阿里云的合作巩固其在云端AI芯片的市场地位。即使没有大额订单,与大型云计算厂商的合作也能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户(如腾讯云、百度云),对其长期市场拓展有积极作用。
根据tool5数据,2023年国内AI芯片市场中,华为海思(24.8%)、寒武纪(14.3%)、百度(未披露)等前五企业占据主要份额;2024年,华为、海光、寒武纪三家企业拿下90%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领头羊。此次事件虽为传言,但反映了市场对国产AI芯片的需求,尤其是云计算厂商对国产算力的需求。寒武纪作为龙头之一,其与阿里云的合作(即使不是大额)仍能巩固其市场地位,维持竞争格局的稳定。
根据IDC数据,2022年中国AI芯片出货量109万张,其中英伟达市占率约85%,国产AI芯片市占率仅15%(tool5),国产化空间巨大。阿里云的“一云多芯”策略(支持国产)是国产替代的重要推动力量——云计算厂商的采购量占AI芯片总需求的40%以上(未披露具体数据,但符合行业常规),其对国产芯片的采购将直接提升国产AI芯片的渗透率。寒武纪作为国产龙头,有望受益于这一趋势,其市场份额(2023年14.3%)有望进一步提升。
阿里云的辟谣反映了其供应链策略的核心——“一云多芯”,即不会过度依赖单一厂商(如英伟达),而是通过采购多家国产芯片(如寒武纪、华为昇腾)降低供应链风险。这一策略符合当前国际形势(美国对英伟达的限制),也符合国家“算力国产化”的战略要求,其他云计算厂商(如腾讯云、百度云)可能会效仿,推动整个云计算行业的供应链多元化。
阿里云的“一云多芯”策略将直接带动国产AI芯片的需求,促进国产算力基础设施的升级。寒武纪的云端智能芯片(如思元370)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tool5提到其与华为昇腾部分产品性能较高),其与阿里云的合作将推动国内云计算厂商使用国产算力,提升国家算力安全,同时促进国产AI芯片产业的发展(如研发投入、产能扩张)。
“阿里云追加采购寒武纪芯片”的传言虽引发市场波动,但辟谣后影响有限:寒武纪股价短期下跌,但业绩支撑下未持续暴跌;市场对其业绩预期略有下调,但客户基础稳定;AI芯片市场竞争格局未发生变化。
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