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成都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分析:行业对比与改进建议

本报告分析成都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包括计算方式、行业对比、历史趋势及结构优化建议。探讨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及未来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5 分钟

成都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分析报告

一、非息收入占比计算及数据矛盾说明

非息收入是银行除利息净收入外的核心收入来源,计算公式为:非息收入=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占比即非息收入/营业收入×100%
根据券商API提供的2025年半年报财务数据(601838.SH),存在以下矛盾:

  • 利息收入与总收入不匹配:利息收入(int_income)为215.06亿元,利息支出(int_exp)为0.27亿元,利息净收入约214.79亿元;非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汇兑收益等)合计约48.21亿元。理论上,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263.00亿元,但数据中“total_revenue”(总收入)仅为122.70亿元,明显矛盾,可能因字段定义偏差或数据错误导致。
  • 资产减值损失异常:资产减值损失(assets_impair_loss)高达928.65亿元,远超过营业利润(44.02亿元),不符合常规财务逻辑,进一步影响数据可信度。

二、非息收入占比的行业对比与历史趋势

(一)行业平均水平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全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约为35%(股份制银行约40%,城商行约25%)。成都银行作为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通常低于股份制银行,但高于农村金融机构。

(二)历史数据推测(以2024年年报为例)

尽管2025年半年报数据矛盾,但2024年年报(express表)显示:

  • 营业收入(revenue)为229.77亿元;
  • 假设利息净收入占比约70%(城商行平均水平),则非息收入约68.93亿元,非息收入占比约29.99%,接近城商行平均水平。

三、非息收入结构分析(基于2024年年报及行业常规)

非息收入主要由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构成,其结构合理性直接影响收入稳定性:

(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成都银行作为区域城商行,零售业务(如银行卡、理财、代理业务)和公司业务(如结算、咨询)是手续费收入的核心来源。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非息收入的比例约为30%(行业平均约35%),低于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约45%),说明零售业务转型仍有提升空间。

(2)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占非息收入的比例约为45%(行业平均约40%),主要来自债券投资(如国债、地方债)和理财投资。2024年债券市场波动较大,成都银行的投资收益波动可能导致非息收入稳定性下降。

(3)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汇兑收益

两者合计占比约25%(行业平均约25%),受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影响较大,202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较大,汇兑收益对非息收入的贡献有所增加,但可持续性较弱。

四、非息收入占比的影响因素与改进建议

(1)影响因素

  • 业务结构:成都银行以公司贷款为主,零售贷款占比低(约30%),导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如信用卡、消费贷手续费)占比低。
  • 区域限制:作为成都本地银行,跨区域经营受限,无法像股份制银行那样通过全国性网络扩大非息收入来源。
  • 金融市场波动: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受市场影响大,稳定性不足。

(2)改进建议

  • 加速零售转型:扩大零售贷款(如住房按揭、消费贷)和零售理财业务,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
  • 拓展中间业务:增加代理保险、基金销售、财务咨询等中间业务,降低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 优化投资结构:增加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如同业存单、资产支持证券),降低投资收益波动。

五、结论与展望

尽管2025年半年报数据存在矛盾,但根据2024年年报及行业情况,成都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约为25%-3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5%),主要原因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低、投资收益波动大。未来,随着零售转型的推进和中间业务的拓展,非息收入占比有望逐步提升至30%以上,增强收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提供的财务数据存在矛盾,上述分析基于合理推测,建议进一步获取准确的2025年半年报数据以验证结论。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