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成都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包括计算方式、行业对比、历史趋势及结构优化建议。探讨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及未来提升策略。
非息收入是银行除利息净收入外的核心收入来源,计算公式为:非息收入=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占比即非息收入/营业收入×100%。
根据券商API提供的2025年半年报财务数据(601838.SH),存在以下矛盾: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全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约为35%(股份制银行约40%,城商行约25%)。成都银行作为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通常低于股份制银行,但高于农村金融机构。
尽管2025年半年报数据矛盾,但2024年年报(express表)显示:
非息收入主要由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构成,其结构合理性直接影响收入稳定性:
成都银行作为区域城商行,零售业务(如银行卡、理财、代理业务)和公司业务(如结算、咨询)是手续费收入的核心来源。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非息收入的比例约为30%(行业平均约35%),低于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约45%),说明零售业务转型仍有提升空间。
投资收益占非息收入的比例约为45%(行业平均约40%),主要来自债券投资(如国债、地方债)和理财投资。2024年债券市场波动较大,成都银行的投资收益波动可能导致非息收入稳定性下降。
两者合计占比约25%(行业平均约25%),受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影响较大,202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较大,汇兑收益对非息收入的贡献有所增加,但可持续性较弱。
尽管2025年半年报数据存在矛盾,但根据2024年年报及行业情况,成都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约为25%-3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5%),主要原因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低、投资收益波动大。未来,随着零售转型的推进和中间业务的拓展,非息收入占比有望逐步提升至30%以上,增强收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提供的财务数据存在矛盾,上述分析基于合理推测,建议进一步获取准确的2025年半年报数据以验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