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储能行业产能过剩的驱动因素,包括供需失衡、产能扩张、价格竞争及政策技术变迁,并提出优化产能结构、提升技术竞争力等应对建议,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撑产业,近年来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随着行业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产能过剩风险逐渐凸显。本文从供需失衡格局、产能扩张与需求匹配度、价格竞争与盈利压力、政策与技术变迁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储能行业产能过剩的驱动因素、现状及潜在影响,并提出风险应对建议。
全球储能市场虽保持高速增长,但产能扩张节奏已显著快于需求端的实际消化能力。据BNEF(彭博新能源财经)2024年12月发布的《全球储能市场展望》,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量达350GW/700GWh,同比增长45%;但同期全球储能电池产能已突破1200GWh,产能利用率仅约58%。其中,中国企业贡献了全球65%的储能电池产能(约780GWh),而国内储能装机量仅约18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23%。
需求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如光伏、风电)是储能需求的核心驱动因素,但2025年以来,部分国家(如欧洲)因能源价格回落,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速放缓;电网侧储能因政策退坡(如中国2024年底结束储能补贴),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用户侧储能则受限于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度,普及速度较慢。供需差的扩大,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风险持续累积。
头部企业的产能规划远超市场需求。例如,宁德时代2025年储能电池产能规划达300GWh(2024年为180GWh),比亚迪规划2025年产能达200GWh(2024年为120GWh),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亦有大规模产能投放计划。据中国储能网统计,2025年中国储能电池产能将突破1000GWh,而国内市场需求仅约250GWh,产能过剩率或超75%。
中小企业的盲目跟进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大量跨界企业(如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企业)涌入储能领域,通过并购、新建产能等方式布局。例如,某传统家电企业2024年宣布投资50亿元建设10GWh储能电池产能,但其缺乏储能核心技术与市场渠道,产能利用率不足10%,加剧了行业产能闲置。
产能过剩直接引发价格战,储能电池价格持续下行。据中国储能网数据,2020年储能锂电池价格约为1.5元/Wh,2024年降至0.75元/Wh,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跌至0.6元/Wh以下。价格战导致企业毛利率大幅下滑: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22%降至2024年的14%;亿纬锂能储能毛利率从2021年的25%降至2024年的12%。部分中小企业因成本控制能力弱,毛利率已跌至5%以下,甚至出现亏损(如2024年某 regional 储能企业亏损额达2.3亿元)。
储能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挑战,其核心驱动因素包括供需失衡、产能盲目扩张、价格竞争加剧及政策与技术变迁。企业需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升技术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及加强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应对产能过剩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加速,储能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增长,但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具备核心技术与成本优势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