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4-2025年风电招标市场,涵盖陆风与海风规模、价格走势、竞争格局及政策影响。2024年招标119.1GW同比增93%,2025年预计突破150GW,海风增速达213%。头部企业金风、运达主导市场,零部件企业多元化发展。
风电招标是风电产业链的核心枢纽,连接上游设备制造与下游项目并网,其规模、价格及竞争格局直接反映市场需求热度与产业链盈利水平。近年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风电招标市场持续高景气,2024年以来招标规模屡创历史新高,为2025年及后续并网交付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告从市场现状、招标趋势、价格走势、竞争格局、政策影响、企业案例、风险展望等维度,对风电招标市场进行全面分析。
风电招标量是风电需求的先行指标,2024年以来市场持续高增:
从季度分布看,2024年第三季度招标量达峰值(约45GW),主要因开发商赶在年底前锁定设备供应;2025年第一季度招标量延续高增,受益于海上风电项目密集开工(如江苏、广东重大项目)。
陆上风电因资源分布广(西北、东北、华北等“三北”地区)、技术成熟(机组单机容量从2MW提升至5MW以上)、成本较低(2024年陆风平均中标价1339元/kW),始终是招标核心板块。2024年陆上招标量占比达93%,2025年上半年仍占80%。
需求端主要来自大型风电基地(如“三北”千万千瓦级基地)与分散式风电(如江苏、浙江分布式项目),2024年大型基地招标量占陆上招标量的**60%**以上,基地化开发是主要模式。
海上风电因靠近负荷中心(东部沿海)、风速高(年利用小时数比陆上高20%-30%)、发电效率高,成为行业“新蓝海”。2024年海上招标量7.6GW(+24.6%),2025年1-4月招标9.6GW(+213%),增速远超陆上。
增长驱动因素:
2023年因整机厂商竞争激烈,陆风平均中标价从2022年的1764元/kW降至1339元/kW(跌幅24%)。2024年以来,价格企稳回升,2025年至今平均中标价达1774元/kW(国信证券数据),主要原因:
海上风电价格因机组大型化(10MW以上)、供应链成熟(海缆、管桩产能增加)及竞争加剧(整机厂商进入海上市场),持续下降。2024年海风平均中标价约2000元/kW(较2023年下降15%),2025年至今降至1800元/kW左右(国信证券数据)。
风电整机市场呈现“头部集中”格局,2024年1-10月12家整机厂商合计中标126.2GW,前三大企业(金风科技、运达股份、远景能源)占比达50%(24.4+19.6+18.2=62.2GW);2025年1-4月前三大企业(金风、运达、明阳)占比仍达48%(8.25+7.24+6.74=22.23GW)。
头部企业优势:
风电零部件企业(叶片、塔筒、铸锻件、电磁线)受益于招标增长,2024年营收增速均超20%,其中叶片(中材科技)、塔筒(海力风电)增速超30%。
发展趋势:
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下,风电是实现“双碳”的关键(2024年风电发电量占比约8%)。《“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330GW(2024年为300GW),需每年新增装机约30GW,为招标提供持续需求。
2024年国家海洋局发布《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的指导意见》,提出“海域分层设权”,解决了深远海风电的海域使用权冲突,为深远海项目招标与开工提供了制度保障,2025年深远海招标量将超5GW。
2024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消纳的指导意见》,提出“跨省区输电通道优先输送新能源”“建立新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制度”,风电消纳率达96%(2023年为94%),增强了开发商的招标积极性。
金风科技是全球领先的风电整机制造商,2024年中标24.4GW(国内项目),2025年1-4月中标8.25GW(排名第一)。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收285.37亿元,净利润16.64亿元,风电装备业务占比85%。
优势:技术领先(直驱永磁技术)、产能充足(超10GW/年)、客户资源稳定(与国家能源集团等长期合作)。
露笑科技主要从事电磁线产品(用于风电电机),2024年电磁线业务营收20亿元(+25%)。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收17.52亿元,净利润1.44亿元,电磁线业务占比70%。
优势:产品质量高(合格率99.9%)、客户资源稳定(与金风、运达合作)、技术升级(耐高温电磁线)。
风电招标市场持续高景气,2024年以来招标规模屡创历史新高,2025年将迎来交付大年。陆上风电稳定增长,海上风电成为新增长点,价格走势分化(陆风企稳、海风下降)。头部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受益于招标增长,业务稳步发展。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技术进步,风电招标市场将继续保持高景气,成为风电产业链的核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