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干法电极工艺设备需求,涵盖市场规模、驱动因素、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5亿元,中国占比超65%。技术迭代、政策支持及储能应用推动行业高速增长。
干法电极工艺作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关键技术革新,凭借无溶剂、高安全性、低制造成本等优势,逐渐成为锂电池、钠电池等储能器件的主流工艺路线之一。其核心设备(如干法涂布机、辊压机、分切机等)的需求,直接受限于电池厂商的产能扩张计划、技术迭代速度及政策导向。本报告从市场规模、驱动因素、竞争格局、成本效益等维度,系统分析2024-2025年干法电极工艺设备的需求特征及未来趋势。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3年全球干法电极设备市场规模约为4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7.6%。预计2024-2025年将保持30%-35%的复合增长率,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5亿元。增长动力主要来自:
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电池制造中心,干法电极设备市场占全球的65%以上(2023年数据)。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32亿元,2025年将增至55亿元。主要原因包括:
湿法电极工艺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如NMP),存在环保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等弊端。干法工艺通过“干混-辊压-涂布”流程,直接将活性物质与粘结剂混合成膜,无需溶剂回收系统,制造成本降低15%-20%(券商API数据[0])。此外,干法电极的能量密度较湿法高5%-8%(如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可从280Wh/kg提升至300Wh/kg),更符合新能源汽车的长续航需求。
干法电极的高安全性(无溶剂易燃风险)使其更适合储能电池(如户用储能、电网储能)。2024年,储能电池占干法电极设备需求的35%,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50%。此外,钠电池(能量密度较低但成本优势明显)的崛起,进一步扩大了干法设备的应用范围(钠电池的活性物质更适合干法混合)。
全球干法电极设备市场呈现**“中国主导、欧美跟随”的格局。2023年,国内厂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其中:
干法工艺仍存在粘结剂用量较高(约5%-8%,湿法为3%-5%)、低温性能较差等问题,若无法通过技术升级解决,可能影响其市场渗透速度;
2024年国内干法电极设备产能已超1000台/年,而市场需求约为600台/年(券商API数据[0]),产能过剩压力逐步显现;
干法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度辊筒、伺服电机)仍依赖进口(如德国西门子、日本NSK),若国际供应链中断,可能导致设备交付延迟。
干法电极工艺设备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期,2024-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中国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70%。驱动因素包括技术迭代(替代湿法工艺)、政策支持(环保与补贴)及应用场景拓展(储能电池)。
未来,具备技术优势(如高速涂布、高均匀性)、客户资源(如绑定头部电池企业)及成本控制能力的设备厂商(如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同时,随着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兴领域的崛起,干法设备的需求将进一步多元化,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扩大。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行业研报综合分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