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理想汽车安全芯片的外购与自研策略,探讨其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市场竞争格局。涵盖自动驾驶芯片、车机系统安全及国产化供应链布局。
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三化”)转型,安全芯片已成为汽车产业的“数字免疫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关键系统安全(如自动驾驶、电池管理)、数据安全(如用户隐私、车辆运行数据)及通信安全(如车联网V2X)。根据IDC的预测[1],2023年全球汽车安全芯片市场规模约45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68亿美元(CAGR约22%);中国市场占全球35%以上,且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CAGR约25%)。
政策层面,中国《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文件强制要求汽车企业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安全芯片成为合规的“必选项”。例如,《信息安全技术 汽车数据安全要求》(GB/T 42562-2023)明确规定,汽车企业需采用“具备加密功能的安全芯片”保护敏感数据,进一步推动了安全芯片的需求增长。
理想汽车(LI.O)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其安全芯片策略围绕“自动驾驶+车机系统”两大核心场景展开,当前以外购为主、自研为辅,同时积极布局国产化供应链,旨在平衡“产品迭代速度”与“长期技术壁垒”。
理想汽车的安全芯片采购主要集中在自动驾驶与车机系统两大场景:
此外,理想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安全芯片主要来自德州仪器(TI),满足车规级温度、振动等环境要求。
理想汽车近年来加大芯片研发投入,聚焦自动驾驶芯片与安全芯片的自主设计,以降低对国外芯片的依赖。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理想汽车研发投入达110.71亿元(CNY),占总收入的7.67%,较2023年增长15.3%,其中约30%用于芯片研发(约33.21亿元)。
目前,理想汽车已在以下领域取得进展:
理想汽车的安全芯片主要依赖外购,成本占比约为汽车电子总成本的6%-8%(约每辆车2000-3000元)。以2024年销量36万辆计算,安全芯片总成本约为7.2-10.8亿元,占总收入的0.5%-0.75%。虽然占比不高,但外购芯片的价格波动(如英伟达Orin芯片2024年涨价10%)会对毛利率产生小幅影响。
根据券商API数据[0],理想汽车2024年毛利率为20.6%,较2023年增长1.2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销量增长与供应链优化,但安全芯片的涨价抵消了部分毛利率提升效果。
若理想汽车实现核心安全芯片的自研,预计将带来以下财务收益:
理想汽车的安全芯片策略与特斯拉(Tesla)、比亚迪(BYD)形成鲜明对比:
理想汽车的竞争优势在于快速迭代的软件能力(如AD Max系统的每月OTA更新)与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如家庭用户的安全需求),但在芯片自研能力上仍落后于特斯拉与比亚迪。
芯片自研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与资金投入,若理想汽车的安全芯片研发进度滞后或性能不达标,将影响产品迭代计划(如2025年推出的理想L7车型),进而影响销量。
若美国进一步限制芯片出口(如英伟达Orin芯片的出口限制),理想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生产将受到影响,需依赖国产化芯片的替代能力。
若理想汽车的安全芯片不符合国家数据安全标准(如GB/T 42562-2023),将面临产品召回或罚款的风险,影响公司声誉与财务状况。
理想汽车的安全芯片策略符合“短期满足需求,长期布局能力”的逻辑,当前的外购策略确保了产品的快速迭代,而自研计划则为未来的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从财务角度看,安全芯片的自研将在长期推动毛利率提升与净利润增长,是理想汽车实现“千亿营收、百亿利润”目标的关键举措。从市场竞争角度看,理想汽车需加快芯片自研进度,缩小与特斯拉、比亚迪的差距,同时加强与国产芯片厂商的合作,推动安全芯片的国产化与智能化。
展望未来,理想汽车若能在“芯片自研”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软件+硬件”一体化的标杆企业,其安全芯片策略也将为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