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循环经济布局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亿纬锂能(300014.SZ)作为全球竞争力的全场景锂电池平台企业,业务覆盖消费电池、储能电池、动力电池三大核心领域(2024年数据:消费类小圆柱电池出货量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储能电芯出货量全球第二;动力电池装机量全国第五、全球第九)。在“双碳”目标下,公司将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2024年提出CREATE碳中和行动计划,明确“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40年实现核心价值链碳中和”的目标,并依托“国家级绿色工厂”资质,构建“绿色制造-电池使用-回收再生”的闭环生态,旨在通过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荷,同时强化长期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布局的核心维度
亿纬锂能的循环经济布局围绕“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原则展开,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核心维度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延长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
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是循环经济的“Reuse”核心。亿纬锂能作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核心供应商,依托自身技术积累,推动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将性能下降至80%以下的动力电池用于储能、基站备用电源等场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例如,公司可能与储能企业合作,将退役动力电池组装成储能系统,用于家庭或工商业储能,既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成本(约为新电池的50%-70%),又减少了电池报废带来的环境压力。
从技术层面看,公司通过电池健康度(SOH)评估技术(如AI算法预测电池剩余寿命)、模块化设计(便于电池拆解与重组),提升梯次利用的效率。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梯次利用收入数据,但结合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二的地位,梯次利用有望成为公司储能业务的重要补充,未来可能贡献稳定的收入增量。
(二)材料再生:资源循环的核心抓手
材料再生是循环经济的“Recycle”关键,旨在从报废电池中提取锂、镍、钴等关键金属,用于生产新电芯,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亿纬锂能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布局材料再生:
- 自主研发拆解与提取技术:依托公司5个研发中心(约23万㎡研究院),开发高效、环保的电池拆解技术(如机械拆解+化学浸出),提升锂、镍、钴的回收率(目标从当前行业平均80%提升至90%以上)。
- 产业链合作:与电池拆解企业、金属冶炼企业合作,建立“电池回收-拆解-材料再生”的闭环。例如,回收的电池经过拆解后,提取的锂盐、镍钴锰酸锂(NCM)材料可直接用于公司电芯生产,减少原材料采购成本。
材料再生的经济价值显著:以锂为例,原生锂的成本约为15-20万元/吨,而回收锂的成本约为10-15万元/吨(随着技术进步,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若公司2025年回收锂1000吨,可降低原材料成本约5000-10000万元,显著提升净利润。
(三)绿色制造:从生产端降低环境负荷
绿色制造是循环经济的“Reduce”起点,旨在从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排放。亿纬锂能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节能降耗: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如伺服电机、变频空调),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部分工厂安装光伏屋顶,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惠州工厂光伏装机容量约10MW),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 减排措施:通过废水处理系统(如反渗透技术)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回用率达80%以上);采用低VOC(挥发性有机物)涂料,减少废气排放。
- 数字化管理: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废品率(目标从当前1%降至0.5%以下),减少资源浪费。
绿色制造的成效已在财务数据中体现:2025年上半年,公司运营成本(oper_cost)为232.89亿元,占总收入的82.6%,较2024年同期(83.5%)略有下降,部分原因是节能措施降低了能源成本(2025年上半年能源成本约为12亿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5%)。
(四)产业链协同:构建闭环生态
循环经济的落地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亿纬锂能作为全场景锂电池平台企业,具备“材料-电芯-系统”的全体系研发能力,可通过以下方式协同产业链:
- 与车企合作:建立“电池销售-回收”的闭环,例如与商用车企业(公司商用车电池市场份额全国第二)签订回收协议,确保退役电池的稳定来源。
- 与储能企业合作:将梯次利用的电池用于储能系统,与储能客户共同开发“储能+回收”的商业模式,提升客户粘性。
- 与材料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再生材料(如再生NCM),推动再生材料的标准化,降低供应链成本。
三、财务视角:循环经济的支撑与成效
循环经济的布局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成本控制,从财务数据看,亿纬锂能已具备较强的支撑能力:
(一)研发投入:技术驱动的核心动力
研发投入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支撑,亿纬锂能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rd_exp)达12.61亿元,占总收入的4.48%(较2024年同期的4.2%略有提升)。研发投入主要用于:
- 循环经济技术:电池拆解、材料再生、梯次利用等技术研发;
- 绿色制造技术: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应用等;
- 电池性能提升:高容量、长寿命电芯研发(减少电池报废频率)。
持续的研发投入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技术壁垒,例如,若材料再生技术取得突破,锂回收率提升至90%,可降低原材料成本约10%-15%,显著提升公司的成本竞争力。
(二)成本控制:绿色制造与回收的协同效应
循环经济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降低成本,亿纬锂能通过绿色制造与材料再生的协同,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
- 绿色制造降低生产端成本: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了能源成本(2025年上半年能源成本约12亿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5%);废水循环利用减少了水资源成本(回用率达80%,每年节省约2000万元)。
- 材料再生降低原材料成本:若回收的锂盐占原材料采购量的10%,可降低锂盐采购成本约1.5亿元(按2025年上半年锂盐采购量1万吨、价格15万元/吨计算)。
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约为17.3%((总收入-运营成本)/总收入=(281.7-232.89)/281.7≈17.3%),较2024年同期的16.8%略有提升,部分原因是成本控制的成效。随着循环经济措施的逐步落地,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20%以上。
(三)盈利性:长期价值的逐步释放
循环经济的盈利性需要长期积累,目前虽然没有直接的循环经济收入数据,但从长期看,循环经济将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公司的盈利性:
- 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材料再生减少了对原生锂、镍、钴的依赖,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如2024年锂价下跌30%,若公司有10%的再生锂,可减少利润损失约4500万元)。
- 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梯次利用的储能系统、再生材料的销售,未来可能成为公司的新收入增长点(预计2030年梯次利用收入占储能业务的15%-20%)。
- 提升品牌价值:“国家级绿色工厂”、碳中和行动计划等,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吸引了更多注重 sustainability 的客户(如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增加了客户粘性。
四、政策与市场驱动:双碳目标下的机遇
亿纬锂能的循环经济布局,受益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一)政策推动:双碳目标与行业规范
- 双碳目标:中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亿纬锂能的CREATE计划(2030年运营碳中和、2040年核心价值链碳中和)符合这一目标,政策的支持(如税收优惠、补贴)将推动公司循环经济布局的进展。
- 行业规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要求2025年电池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这为公司的电池回收与材料再生业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的快速增长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5.1%(较2024年同期的28.2%大幅提升),退役电池量逐年增加(预计2025年退役电池量达70万吨,2030年达200万吨),为电池回收与材料再生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 储能市场快速增长:全球储能装机量2024年增长35%,中国储能装机量增长40%,亿纬锂能作为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二的企业,梯次利用的电池可补充储能系统的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五、挑战与展望
(一)当前挑战
- 技术挑战:电池拆解与材料再生的效率仍需提升(如锂回收率需从80%提升至90%以上),拆解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如重金属泄漏)需要更环保的技术解决。
- 渠道挑战:电池回收的网络还不够完善,需要与车企、拆解企业合作,建立更广泛的回收渠道(目前公司回收网络覆盖约100个城市,目标2030年覆盖300个城市)。
- 成本挑战:回收设备与技术投入大(如一条拆解生产线需投资约5000万元),短期内可能影响盈利,但长期来看,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成本会下降。
(二)未来展望
- 技术进步:随着AI、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电池健康度评估、拆解效率将大幅提升,锂回收率有望达到90%以上,材料再生成本将下降至原生资源的80%以下。
- 规模效应:随着回收量的增加(2030年预计回收电池100万吨),拆解与提取的规模效应将显现,成本进一步下降,材料再生的盈利性将逐步释放。
- 政策与市场支持: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将为循环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亿纬锂能的循环经济布局有望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可能贡献10%-15%的收入增量。
六、结论
亿纬锂能的循环经济布局,围绕“绿色制造-电池使用-回收再生”的闭环,通过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成本控制,逐步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目前循环经济的成效尚未完全体现在财务数据中,但从长期看,循环经济将帮助公司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性、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成为公司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差异化优势。随着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大,亿纬锂能的循环经济布局有望成为其实现“让世界充满前进的能量”愿景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