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全面分析亿纬锂能钠电池技术研发、产能规划及市场应用进展,探讨其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潜力与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亿纬锂能(300014.SZ)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企业,近年来在钠电池领域的布局备受市场关注。钠电池因原材料成本低、安全性高、低温性能优异等特点,被视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尤其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优势。本报告结合公司公开信息、行业数据及最新进展,从技术研发、产能规划、市场应用、财务影响四大维度,对亿纬锂能钠电池业务进展进行全面分析。
亿纬锂能自2021年起启动钠电池研发,聚焦**正极材料(普鲁士蓝/白、层状氧化物)、负极材料(硬碳)、电解液(钠盐体系)**三大核心环节。根据2024年年报及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信息,公司已掌握:
截至2025年6月,亿纬锂能已申请钠电池相关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覆盖材料合成、电池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领域。此外,公司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共同推进钠电池关键技术产业化。
亿纬锂能于2024年在湖北荆门建成第一条钠电池中试线(产能1GWh/年),主要生产圆柱型钠电池(18650/21700规格),用于储能系统测试。2025年上半年,该中试线实现量产,产品通过了UL 9540(储能系统安全标准)认证。
根据公司2025年战略规划,拟投资50亿元在四川宜宾建设10GWh钠电池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该基地将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高能量密度钠电池(目标能量密度≥160Wh/kg),主要供应储能、低速电动车等市场。
2025年上半年,荆门中试线产能利用率达到75%(行业中试线平均约60%),产品良率稳定在**92%**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85%),显示公司在钠电池制造工艺上已具备一定优势。
亿纬锂能钠电池的首个规模化应用是电网侧储能。2025年3月,公司与国家电网签订协议,供应1GWh钠电池用于河南南阳电网储能项目,该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运。钠电池的高安全性(无热失控风险)、宽温度适应性(-40℃至60℃)使其适合电网侧储能场景,尤其是在寒冷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2025年5月,亿纬锂能与五菱汽车合作,推出搭载钠电池的低速电动车(续航150km),该车型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2026年上半年上市。钠电池的低成本(比锂电池低30%以上)使其适合低速电动车市场,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具有广阔需求。
公司正在探索钠电池在便携式设备(如户外电源、手机)中的应用,目前已推出样品,正在进行性能测试。
2025年上半年,亿纬锂能钠电池研发投入达到3.2亿元,占公司总研发投入的15%(2024年为10%)。研发投入的增加导致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8亿元),但公司表示,钠电池研发是长期战略,短期投入不会影响整体财务状况。
随着产能规模化,钠电池成本将逐步下降。公司预计,当产能达到10GWh时,钠电池成本将降至0.5元/Wh以下(当前锂电池成本约0.8元/Wh),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
根据行业机构GGII预测,2025年全球钠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50GWh,2030年将超过300GWh。亿纬锂能若能实现10GWh产能,预计2026年钠电池收入将达到5亿元(按0.5元/Wh计算),占公司总收入的2%左右;2030年有望达到30亿元,占比提升至**5%**以上。
钠电池的能量密度(当前约120-140Wh/kg)仍低于锂电池(约200-250Wh/kg),限制了其在高端电动车中的应用。若公司无法在能量密度上取得突破,可能影响市场份额。
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也在布局钠电池,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价格下降,影响公司利润。
钠电池的推广需要政策支持(如补贴、标准制定),若政策不及预期,可能延缓市场渗透速度。
亿纬锂能在钠电池领域的进展显著,技术研发、产能规划及市场应用均处于行业前列。尽管短期面临研发投入增加、竞争加剧等风险,但长期来看,钠电池的低成本、高安全性使其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重要增长点。建议投资者关注公司钠电池产能释放进度及市场订单情况,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信息、行业机构预测及网络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