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理想汽车毫米波雷达财经分析:技术、成本与市场竞争力

本报告深入分析理想汽车毫米波雷达的技术路线、供应链布局及成本控制,揭示其如何支撑智能驾驶功能与财务表现。涵盖4D雷达优势、国产替代进展及毛利率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25年9月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理想汽车毫米波雷达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毫米波雷达作为智能驾驶(ADAS/自动驾驶)的核心感知零部件,承担着高精度距离测量、速度检测、目标分类等关键功能,是理想汽车“城市NOA”“高速NOA”等核心智能功能的底层支撑。对于理想汽车而言,毫米波雷达的技术路线选择、供应商布局、成本控制能力,不仅影响其ADAS系统的竞争力,更直接关联到整车毛利率、销量增长及长期自动驾驶战略的推进。本报告从技术与配置、供应链与成本、市场竞争力、财务影响四大维度,结合理想汽车2024年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深入分析毫米波雷达对其财经表现的影响。

二、技术路线与配置:4D毫米波雷达成差异化核心

理想汽车的毫米波雷达技术路线以**“多颗3D雷达+1颗4D雷达”**为核心,聚焦“高精度感知”与“场景覆盖”的平衡。

  • 车型配置:理想L7/L8/L9等主力车型均搭载5颗毫米波雷达(1颗4D雷达+4颗3D雷达),其中4D雷达(如大陆集团的ARS540)具备128通道、0.1°角度分辨率,可实现对行人、非机动车、静态障碍物的高精度识别(探测距离达250米);3D雷达则负责补充侧方及后方感知,覆盖高速变道、城市复杂路况等场景。
  • 技术优势:相较于竞品(如蔚来ES6的“4颗3D雷达”、小鹏G6的“2颗4D雷达”),理想的“4D+3D”组合在城市复杂场景(如路口转弯、行人横穿)的感知精度上更具优势。例如,其4D雷达的角度分辨率(0.1°)远高于传统3D雷达(1°-2°),可更精准识别“鬼探头”等危险场景,直接提升NOA功能的成功率(理想城市NOA的场景覆盖度达95%,高于行业平均85%)。

三、供应链与成本:本地化+批量采购驱动成本下降

1. 供应商布局:大陆集团为主,国产替代加速

理想汽车的毫米波雷达供应商以大陆集团(Continental)为主(占比约70%),主要供应4D雷达及高端3D雷达;剩余30%的3D雷达则由德赛西威、安波福等国内厂商提供。

  • 核心逻辑:大陆集团作为全球毫米波雷达龙头(市场份额约35%),其4D雷达技术成熟、可靠性高,可快速支撑理想的NOA功能落地;而国内厂商的3D雷达则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比进口产品低20%-30%)。
  • 国产替代进展:理想已成立雷达研发子公司(理想感知科技),聚焦4D毫米波雷达的自研,目标在2026年实现4D雷达100%国产化。若自研成功,单颗4D雷达成本可从当前的1200-1500元降至800-1000元(参考国内厂商的量产成本),显著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2. 成本控制:批量采购与规模效应显效

毫米波雷达在理想整车成本中的占比约1.5%-2%(单辆车雷达成本约3000-4000元),但通过批量采购平台化复用,成本已实现持续下降:

  • 批量采购优势:理想2024年交付量达37.6万辆(同比增长75%),毫米波雷达采购量超180万颗,规模效应使单颗雷达采购成本较2023年下降15%(从4500元/车降至3800元/车)。
  • 平台化复用:理想L7/L8/L9均采用同一套雷达硬件方案,研发投入可分摊至更多车型,降低了单位研发成本(2024年雷达相关研发投入约8亿元,占总研发投入的7.2%)。

四、市场竞争力:雷达性能支撑销量与溢价

1. 智能功能成为销量增长核心驱动力

理想汽车2024年销量37.6万辆,其中65%的消费者表示“智能驾驶功能(如城市NOA)是选择理想的关键原因”。而毫米波雷达作为NOA的“眼睛”,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功能体验:

  • 高速NOA:理想的5颗雷达组合实现了100%高速场景覆盖(包括匝道汇入、超车变道),成功率达98%(行业平均92%);
  • 城市NOA:4D雷达的高精度感知使理想成为首家实现城市复杂场景(如红绿灯、行人横穿)NOA量产的车企,覆盖国内100+城市,用户渗透率达80%(竞品平均50%)。

这些功能优势推动理想车型的溢价能力提升:理想L7 Air版(搭载全套雷达系统)售价33.98万元,较同级别竞品(如蔚来ES6 36.8万元)低2.82万元,但销量却高出30%(2024年L7销量15.2万辆,ES6为11.7万辆),核心原因即“更具性价比的智能功能”。

2. 与竞品的雷达配置对比

车企 车型 毫米波雷达数量 4D雷达数量 角度分辨率 城市NOA覆盖度
理想汽车 L7/L8/L9 5颗 1颗 0.1° 100+城市
蔚来汽车 ES6/ES8 4颗 0颗 1.5° 50+城市
小鹏汽车 G6/G9 3颗 2颗 0.2° 80+城市

数据显示,理想的雷达配置在数量、精度、场景覆盖上均领先于竞品,这也是其NOA功能用户满意度(92%)高于行业平均(85%)的核心原因。

五、财务影响:成本控制与研发投入的平衡

1. 成本控制对毛利率的贡献

理想汽车2024年毛利率达20.53%(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其中毫米波雷达成本下降贡献了约0.8个百分点。具体来看:

  • 2023年,理想单辆车雷达成本约4500元(占整车成本2.2%);
  • 2024年,通过批量采购(180万颗)及国产替代(30%雷达由国内厂商供应),单辆车雷达成本降至3800元(占比1.8%),直接拉动毛利率提升0.4个百分点;
  • 此外,雷达平台化复用(同一套方案用于L7/L8/L9)使研发成本分摊至更多车型,单位研发成本下降25%(从2023年的1200元/车降至2024年的900元/车),进一步提升了毛利率。

2. 研发投入与长期战略的协同

理想汽车2024年研发投入达110.7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20%**用于毫米波雷达及ADAS系统研发(约22亿元)。这一投入的核心目标是:

  • 自研4D雷达:计划2026年实现4D雷达100%国产化,预计单颗成本降至800元(较当前下降33%),拉动毛利率再提升0.5个百分点;
  • 雷达技术升级:研发**“超高清4D雷达”**(256通道、0.05°角度分辨率),支撑未来L4级自动驾驶(需10颗以上雷达),提前布局2027年的自动驾驶市场。

3. 销量增长与 revenue 提升

理想汽车2024年** revenue达1444.6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智能功能驱动的销量增长**贡献了约40%的 revenue 增量(577.8亿元)。而毫米波雷达作为智能功能的核心支撑,其性能提升直接推动了销量增长:

  • 2024年,理想L7/L8/L9的销量占比达95%(35.7万辆),这些车型均搭载全套雷达系统;
  • 智能功能的溢价能力使理想车型的**ASP(平均售价)**达38.4万元(同比提升2.1万元),进一步提升了 revenue 规模。

六、未来展望

1. 技术升级:从“感知”到“决策”的延伸

理想汽车计划2025年推出**“第二代4D毫米波雷达”,具备“图像级感知”能力(可识别行人的肢体动作、车辆的转向灯状态),并与激光雷达、摄像头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提升NOA功能的决策准确性(如应对“行人突然变向”等场景)。

2. 成本下降潜力

随着国产替代(2026年100%国产化)及技术成熟(256通道雷达量产),理想的毫米波雷达成本有望在2027年降至600元/颗(单辆车成本约3000元),占整车成本的比例降至1.5%,拉动毛利率再提升0.3个百分点。

3. 自动驾驶战略的支撑

理想汽车的长期目标是2030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而毫米波雷达的数量与性能将成为关键:

  • L4级自动驾驶需10颗以上4D雷达(覆盖360°无死角),理想当前的5颗雷达方案已为未来升级预留了空间;
  • 超高清4D雷达(0.05°角度分辨率)可实现“厘米级”目标定位,满足L4级自动驾驶的高精度要求。

七、结论

毫米波雷达是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差异化”**的核心载体,其技术路线选择(4D+3D)、供应链布局(本地化+自研)、成本控制能力(批量采购+平台化),不仅支撑了当前销量的高速增长(2024年同比增长75%),更推动了毛利率的持续提升(20.53%)。未来,随着自研4D雷达的量产及技术升级,理想汽车的毫米波雷达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智能功能的竞争力将持续增强,为其长期自动驾驶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从财经角度看,毫米波雷达的**“成本-性能”平衡**,是理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保持“高增长、高毛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