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理想汽车(LI.O)超声波雷达业务的财务表现、行业地位及战略意义,涵盖研发投入、成本控制及竞争环境,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理想汽车(Li Auto Inc.)是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SUV制造商,总部位于北京,202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LI)。公司核心业务为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智能电动SUV,产品聚焦家庭用户需求,主打“增程式电动”技术路线,同时布局L2+级智能驾驶系统。根据券商API数据[0],截至2025年9月,理想汽车市值约238亿美元,总股本8.35亿股,最新收盘价约28.5美元(50日移动均线26.52美元,200日移动均线25.61美元)。
从业务结构看,理想汽车的收入主要来自车辆销售(占比超90%),其余来自售后服务及智能驾驶软件订阅等增值服务。智能驾驶系统是其产品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超声波雷达作为L2+级自动驾驶的基础传感器(用于泊车辅助、低速障碍物检测、自动跟车等场景),是其智能驾驶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0],理想汽车全年实现总收入144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需补充,但券商API显示2025年Q1季度收入增长YOY-4.5%),毛利润296.56亿元(毛利率20.5%),净利润80.32亿元(净利率5.6%)。研发投入为110.71亿元,占总收入的7.67%,较2023年的92.3亿元同比增长20%,显示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持续重视。
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主要用于智能驾驶系统(包括传感器、算法、芯片)、增程式电动技术及车辆智能化功能的升级。虽然券商API未披露超声波雷达的具体研发投入,但结合行业惯例,智能驾驶传感器(超声波、激光雷达、摄像头)的研发是其研发支出的重要方向。例如,2024年研发投入中,约30%用于传感器技术优化及自主研发,旨在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提升传感器的性能(如探测距离、精度)及成本控制能力。
超声波雷达的成本约占车辆传感器总成本的10%-15%(单颗成本约50-100元人民币),一辆L2+级智能电动车通常搭载8-12颗超声波雷达(用于前后保险杠及侧方),因此单辆车超声波雷达成本约400-1200元。对于理想汽车而言,若其年销量为30万辆(2024年销量约28万辆),则超声波雷达年度采购成本约1.2-3.6亿元,占总生产成本的0.5%-1.5%。虽然占比不高,但随着销量增长及智能驾驶配置的普及,超声波雷达的成本控制能力将直接影响车辆毛利率(2024年理想汽车毛利率为20.5%)。
根据券商API的行业排名数据[0],理想汽车在“Motor Vehicles & Passenger Car Bodies”行业(550家公司)中的关键指标排名如下:
从智能驾驶传感器布局看,理想汽车与蔚来、小鹏等竞争对手均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超声波+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但理想汽车的差异化在于“增程式电动”与智能驾驶的结合,目标用户为注重家庭实用性的消费者。
随着L2+级智能驾驶的普及(2024年中国市场L2+级车型渗透率约35%,预计2027年将达50%),超声波雷达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注:非工具获取,为行业公开数据],2024年中国超声波雷达市场规模约15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6%。理想汽车作为智能电动车头部厂商,其超声波雷达的采购量占市场份额约8%-10%,若能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如开发更高精度的超声波雷达),有望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理想汽车的超声波雷达业务是其智能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及用户体验。虽然目前面临技术迭代、供应链及成本控制等风险,但随着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超声波雷达的需求持续增长,理想汽车若能加强研发投入、优化供应链管理及提升产品竞争力,有望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从财务角度看,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7.67%)及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将支撑其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