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亿纬锂能电池回收体系的战略定位、财务支撑及行业背景,探讨其完善性及未来发展方向,助力企业应对锂电池回收市场需求与政策挑战。
随着全球锂电池需求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680GWh,同比增长35%[0]),电池回收作为产业链闭环的关键环节,其完善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亿纬锂能作为国内锂电池龙头企业(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全国第五、全球第九[0]),其回收体系的建设情况备受市场关注。本报告基于公开资料与财务数据,从战略定位、财务支撑、行业背景等维度,对其回收体系的完善性进行分析。
亿纬锂能的核心战略是“以全场景锂电池方案,加速万物互联”,并于2024年提出“CREATE碳中和行动计划”,目标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40年实现核心价值链碳中和[0]。电池回收作为价值链碳中和的关键环节(可降低原生材料需求约30%[1]),是公司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经之路。
从业务范围看,公司主营业务涵盖“锂原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配套产品和服务”[0]。虽然公开资料未直接提及回收业务,但“配套产品和服务”可延伸至电池回收(如与车企合作的电池梯次利用、拆解回收),且公司的“全球制造、全球合作、全球服务”能力体系(如海外工厂布局)为回收网络的搭建提供了基础。
回收体系的完善需依赖拆解、提炼等核心技术(如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高效回收)。亿纬锂能2025年中报显示,研发投入达12.61亿元,占营收比例约4.48%(营收281.70亿元)[0]。虽然研发投入的具体方向未披露,但结合行业趋势(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均加大回收技术研发),推测公司可能将部分研发资源用于回收技术的突破(如提高锂、镍、钴等金属的回收率)。
公司2025年中报显示,总资产达1106.9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约429.57亿元(固定资产306.92亿元+在建工程122.65亿元)[0]。大规模的产能布局(如惠州、荆门、成都等生产基地)为回收体系的落地提供了产能支撑(如利用现有工厂改造或新建回收生产线)。此外,公司与上游材料供应商(如锂矿企业)的合作关系,可降低回收材料的再利用成本(如将回收的锂材料直接用于电池生产)。
据《中国锂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2024年国内锂电池报废量达120GWh,预计2030年将增至500GWh[1]。回收体系的完善可帮助企业降低原材料成本(如锂价波动对利润的影响),并提升ESG评级(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亿纬锂能作为行业龙头,需通过完善回收体系应对行业竞争(如宁德时代已建立“电池银行”回收模式,比亚迪推出“e平台3.0”电池可拆解技术)。
国家层面出台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政策,要求电池生产企业承担回收责任(如“生产者延伸责任”),并规范回收流程(如拆解、提炼的环保要求)[2]。亿纬锂能作为合规经营的企业(2024年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0]),需通过完善回收体系满足政策要求,避免合规风险。
从战略定位看,公司的碳中和目标与回收体系高度契合;从财务支撑看,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与产能布局为回收体系提供了基础;从行业背景看,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公司完善回收体系。但由于公开资料未披露具体的回收渠道(如线下网点、与车企合作情况)、技术能力(如拆解效率、材料回收率)等信息,目前无法全面评估其回收体系的完善性。
(注:[0] 来源于券商API数据;[1] 来源于《中国锂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2] 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