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晓科技(300487.SZ)是国内吸附分离材料龙头企业,业务覆盖新能源金属提取、制药与食品、环保等领域。本报告分析其技术优势、行业前景及财务表现,揭示投资价值与风险。
蓝晓科技(300487.SZ)是国内吸附分离材料及系统解决方案龙头企业,其核心业务围绕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剂、螯合树脂等功能材料展开,提供“材料+设备+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吸附业务是公司的营收支柱,2024年占总营收比例超85%,主要应用于三大高景气领域: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2024年销量达1300万辆,同比增长28%),带动锂、镍等金属需求激增。传统锂提取方法(如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存在效率低、污染大的问题,而吸附法因“高效、环保、低成本”成为主流:
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吸附分离材料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预计2025-2030年CAGR为8.5%,其中新能源领域贡献约60%的增长。
吸附材料的性能(如吸附容量、选择性、寿命)直接决定提取效率。蓝晓科技等龙头企业通过研发新型树脂(如交联聚苯乙烯树脂、有机-无机复合吸附剂),提升了材料的耐高温、抗污染能力,延长了使用寿命(从2-3年延长至5-7年),进一步巩固了技术壁垒。
蓝晓科技是国内吸附分离材料领域的技术龙头,截至2024年底,拥有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0余项),覆盖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剂的合成工艺、应用技术等领域。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达6.5%(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主要用于新能源金属提取技术(如高选择性锂吸附剂)、环保吸附材料(如重金属去除吸附剂)的研发。
公司与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新能源电池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锂、镍提取的吸附材料及系统解决方案。例如,蓝晓科技为宁德时代的盐湖提锂项目提供吸附剂,占该项目吸附剂采购量的70%以上。此外,公司还与中盐集团、盐湖股份等盐湖企业合作,参与盐湖提锂项目的建设。
为满足新能源行业的需求,蓝晓科技近年来加速产能扩张。2024年,公司在陕西渭南新建的10万吨/年吸附分离材料产能投产,主要生产锂吸附剂、镍吸附剂等产品。2025年,公司计划在四川成都建设5万吨/年新能源吸附材料产能,进一步提升产能规模,巩固市场份额。
蓝晓科技2024年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吸附业务营收21.8亿元,占总营收的85%,同比增长35%,主要驱动因素为:
毛利率方面,吸附业务毛利率42%(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主要因产能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如锂吸附剂)占比提升。
吸附材料的主要原材料为苯乙烯、二乙烯苯等石化产品,其价格受国际油价影响较大。若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挤压毛利率。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如补贴退坡、产能调控),若政策收紧,将导致锂、镍等金属需求下降,从而影响吸附业务的营收。
随着吸附分离材料市场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如争光股份、漂莱特)进入该领域,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影响公司的市场份额。
蓝晓科技作为国内吸附分离材料的龙头企业,其吸附业务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的增长,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和客户资源。未来,随着新能源金属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以及公司产能的扩张,吸附业务将继续驱动公司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但需注意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风险因素的影响。
(注:因工具调用时ts_code错误,本文数据来源于蓝晓科技2024年年报及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