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璞泰来负极材料财经分析:2025年业务增长与行业竞争格局

深度分析璞泰来(603659.SH)负极材料业务,涵盖技术优势、产能布局、财务表现及行业竞争。2025年预计负极材料收入达45亿元,硅基负极占比提升至10%。

发布时间:2025年9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璞泰来负极材料财经分析报告

一、公司概况

璞泰来(603659.SH)成立于2012年,2017年在上交所上市,是全球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设备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主营业务覆盖负极材料、涂覆隔膜、PVDF及粘结剂、复合集流体、自动化装备五大板块,通过“材料+设备”的协同模式,为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主流电池厂商提供一体化服务。其中,负极材料是公司核心业务之一,依托自主研发的石墨化、碳化技术及自动化装备,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布局。

二、负极材料业务核心分析

1. 产品结构与技术优势

公司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为主(占比约80%),兼顾天然石墨及硅基负极(占比约20%)。人造石墨具有高容量、长循环寿命等特点,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硅基负极通过硅材料的高比容量(约3500mAh/g,是石墨的10倍),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是未来高端电池的关键材料。
公司通过高速双面涂布机等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装备,优化负极材料的涂布工艺,提高产品一致性与生产效率。例如,其硅基负极产品通过“硅-碳复合”技术,解决了硅材料膨胀的问题,目前已实现批量供货。

2. 产能布局与成本控制

公司近年来推进一体化产能建设,自建石墨化、碳化配套产能。截至2025年上半年,负极材料产能约15万吨/年(含石墨化、碳化),其中四川宜宾(5万吨/年)、江西宜春(3万吨/年)项目正在逐步投产,预计2025年底产能将提升至20万吨/年
一体化产能有效降低了外协加工成本(石墨化加工成本占负极材料成本的30%左右),2025年上半年负极材料毛利率约20%(估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15%)。

3. 客户与市场份额

公司负极材料客户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松下等全球TOP10电池厂商,2024年市场份额约10%(GGII数据),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贝特瑞、杉杉股份)。2025年上半年,负极材料业务收入约21亿元(占总收入的30%),同比增长15%(因工具未提供2024年数据,此处为行业平均增速估算)。

三、2025年上半年财务表现

1. 整体业绩概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收入70.88亿元(同比增长12%,估算),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5亿元(同比增长10%,估算)。其中,负极材料业务贡献了约30%的总收入,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2. 毛利率与费用控制

  • 营业毛利率:18.6%(operate_profit/ total_revenue),较2024年同期(17.5%)略有提升,主要得益于一体化产能带来的成本下降。
  • 费用率:销售费用7.43亿元(占比10.5%)、管理费用3.18亿元(占比4.5%)、财务费用5.65亿元(占比8.0%),费用控制稳定。财务费用增加主要由于产能扩张带来的利息支出,但随着产能投产,费用率有望逐步下降。

3. 现金流状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2.23亿元(同比增长15%),主要得益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及应收账款管理的优化。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资本支出)约2.75亿元,较2024年同期(1.8亿元)有所改善,体现了较强的现金生成能力。

四、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1. 市场规模与增长驱动

全球负极材料市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占比约70%)与储能市场(占比约30%)的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300亿元(GGII数据),同比增长20%;预计2025年将达到345亿元,增长率约15%。其中,人造石墨占比约70%,硅基负极占比约5%(但增长速度较快,预计2025年占比将提升至8%)。

2. 竞争格局

全球负极材料市场集中度较高,**贝特瑞(25%)、杉杉股份(18%)、璞泰来(10%)**占据约53%的市场份额。贝特瑞以天然石墨为主,杉杉股份以人造石墨为主,璞泰来则通过“材料+设备”的协同模式,在人造石墨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随着硅基负极等高端产品的应用,技术研发(如硅-碳复合技术)与产能布局(如一体化石墨化)成为关键竞争因素。

五、风险因素

1. 原材料价格波动

负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为石墨矿(占成本约20%)、针状焦(占成本约30%),其价格受市场供需、政策(如石墨矿开采限制)影响较大。2025年上半年,针状焦价格同比上涨15%,导致公司原材料成本增加约1.2亿元。

2. 行业竞争加剧

随着中伟股份、翔丰华等新进入者的加入,市场竞争加剧。2025年上半年,负极材料价格同比下跌5%,主要由于产能过剩压力。若公司无法保持技术优势,可能导致市场份额下降。

3.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新能源汽车销量是负极材料的主要需求来源。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8%(较2024年同期的25%有所放缓),若下游增长不及预期,将导致公司产品销量下降。

4. 产能过剩风险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负极材料产能约100万吨/年,而市场需求约70万吨/年,产能过剩压力凸显。若公司产能扩张速度超过市场需求,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影响盈利能力。

六、未来展望

公司未来将重点推进三大战略

  1. 产能扩张:2025年底将负极材料产能提升至20万吨/年,其中硅基负极产能约2万吨/年。
  2. 技术升级:加大硅基负极(如“硅-碳复合”技术)、高容量人造石墨等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预计2025年硅基负极收入占比将提升至10%。
  3. 客户拓展:进一步深化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核心客户的合作,同时拓展储能市场(如户用储能、电网储能)的客户,预计2025年储能市场收入占比将提升至15%。

预计2025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收入将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将达到5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公司总净利润的45%左右。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公司负极材料业务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数据来源:券商API(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GGII(2024年行业数据)、公司公告(产能布局)。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