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杰电气(300820.SZ)在可控核聚变电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商业化进程及财经价值分析。报告涵盖公司专利布局、市场潜力、财务影响及风险提示,展望未来能源领域的发展机遇。
英杰电气(300820.SZ)是国内领先的工业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聚焦于功率控制电源、特种电源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制造领域。公司成立于2002年,2020年在创业板上市,总部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截至2024年末,注册资本约2.1亿元,员工总数超1200人[0]。
从业务结构看,公司传统核心业务为光伏电源(占2024年营收的45%)、半导体电源(占25%),近年来逐步向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电源(如核聚变、氢能源)拓展,其中可控核聚变电源是公司重点布局的战略新兴业务。
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的核心方向,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瓶颈之一是高可靠、高稳定性的电源系统(用于等离子体加热、磁场约束等核心环节)。英杰电气凭借在特种电源领域的技术积累,自2022年起启动核聚变电源的研发项目,目前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公司针对核聚变装置的大功率脉冲电源、稳态磁场电源等核心产品开展攻关,已掌握“高功率密度变换技术”“高精度电流控制技术”“多模块协同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截至2025年6月,累计申请相关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1]。
2024年,公司与国内某知名核聚变研究机构(如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达成合作,参与其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电源系统升级项目,提供了一套10MW级脉冲电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毫秒级响应速度”“±0.1%电流精度”等指标,满足核聚变实验对电源的严苛要求[2]。
2025年上半年,公司推出首款面向商业核聚变装置的电源产品——“NF-100型核聚变专用电源”,额定功率100MW,采用“模块化设计+智能控制”架构,可适配不同规模的核聚变反应堆(如SPARC、HL-2M等)。目前,该产品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与国内2家核聚变企业及1家科研机构签订了试用协议[3]。
为支撑核聚变电源业务,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同比增长35%,占营收比重从2022年的6%提升至2024年的8.5%[0]。研发团队方面,公司组建了核聚变电源专项研发小组,成员包括来自中科院、华为等机构的电源专家,截至2025年6月,团队规模达80人(占研发总人数的25%)[1]。
根据《中国核聚变产业发展报告(2025)》,全球核聚变电源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50亿元增长至2035年的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4]。英杰电气作为国内少数具备核聚变电源研发能力的企业,目前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约为10%(主要来自科研院所的实验装置订单),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竞争对手包括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等)[5]。
尽管核聚变电源业务目前占公司营收比重较小(2024年约为3%),但该业务的高附加值特性(毛利率约45%,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38%的水平)使其成为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若2026年该业务营收实现5000万元(同比增长100%),将拉动公司整体营收增长约3%,净利润增长约5%(假设净利率保持20%)[0]。
2025年以来,随着核聚变技术突破的消息频出(如美国NIF实现净能量增益、中国EAST实现长脉冲运行),市场对英杰电气的核聚变业务预期提升。公司股价从2025年初的35元/股上涨至2025年9月的52元/股,累计涨幅达48%,远超创业板指同期15%的涨幅[0]。机构研报显示,若核聚变电源业务在2027年实现商业化量产,公司估值有望从当前的25倍PE提升至35倍PE(参考半导体电源业务的估值水平)[6]。
核聚变电源的核心技术(如高功率脉冲控制、长期稳定性)仍处于探索阶段,若公司未能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可能导致产品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核聚变装置的商业化应用仍需10-15年时间,公司核聚变电源业务的收入贡献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随着更多企业进入核聚变电源领域(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跨界玩家),行业竞争可能加剧,导致公司市场份额下降。
英杰电气在可控核聚变电源领域的布局具有技术先发优势和市场潜力,该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5-10年的核心增长极。从财经角度看,尽管当前贡献有限,但高毛利率和高增长预期使其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建议关注公司研发投入进度、客户验证结果及行业政策支持(如国家核聚变专项规划)等关键变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该业务的商业化进程和公司估值。
(注:报告中[0]代表券商API数据,[1]-[6]代表网络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