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中国人寿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涵盖负债特征、资产配置、利率风险管理及监管合规,揭示其如何通过多元化投资与严格风控实现长期稳定收益。
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ALM)是寿险公司的核心管理活动,其目标是通过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成本、风险,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平衡,确保偿付能力充足,并优化长期股东回报。中国人寿作为中国寿险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约20%),其ALM策略具有典型的行业代表性。本文结合寿险行业特征、中国人寿的业务结构及最新财务数据(2025年上半年),从负债特征、资产配置、利率风险管理、监管合规等维度,系统分析其ALM策略的框架与实践。
寿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来自保单责任,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利率敏感性三大特征。中国人寿的负债结构以长期寿险(如终身寿险、年金险)为主(占比约60%),其次是健康险(25%)和短期意外险(15%),不同产品的负债久期与成本差异显著: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的负债总额为6.76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长期负债(久期≥10年)占比约75%,短期负债占比25%。这种“长期负债为主”的结构,决定了其资产端必须配置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以匹配负债久期。
中国人寿的资产配置遵循“负债驱动投资(Liability-Driven Investment, LDI)”原则,即资产结构由负债的期限、成本和风险偏好决定。其核心框架是“固定收益为基础、权益为增强、另类为补充”,具体配置如下:
固定收益类资产是中国人寿的“压舱石”,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同业存单及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占比约72%(2025年上半年数据)。这类资产的特点是:
例如,2024年中国人寿新增配置1000亿元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项目),久期18年,年化收益率5.2%,有效匹配了年金险的长期负债(久期20年)。
权益类资产是中国人寿提高长期收益的关键,主要包括股票(蓝筹股为主)、证券投资基金,占比约18%(2025年上半年数据)。其配置逻辑是: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的权益类资产收益为120亿元(同比增长25%),主要得益于股息收入(占比60%)和蓝筹股估值修复(占比40%),有效对冲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利差收窄压力。
另类资产包括私募股权(PE)、不动产投资、海外资产,占比约8%(2025年上半年数据)。其作用是:
例如,2024年中国人寿投资150亿元于医疗行业私募股权基金,预计年化收益率9%,既提高了资产收益,又匹配了健康险的长期负债(久期10年)。
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的核心风险(因负债多为固定利率),中国人寿通过久期缺口管理和风险管理工具,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久期缺口(Duration Gap)是资产久期与负债久期的差额,公式为:
[ \text{久期缺口} = \text{资产久期} - \text{负债久期} \times \frac{\text{负债总额}}{\text{资产总额}} ]
中国人寿将久期缺口控制在**-1至+1**之间(2025年上半年为+0.5),确保利率变动对净资产的影响较小。例如,当市场利率下降时,资产久期略长于负债久期,资产价值上升幅度超过负债价值上升幅度,净资产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资产久期略短于负债久期,资产价值下降幅度小于负债价值下降幅度,净资产减少,但幅度可控。
中国人寿的ALM策略严格遵循**《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和《偿二代二期工程》**的要求:
偿二代二期工程对资产风险的计量更严格(如权益类资产的风险因子从0.3提高至0.4),中国人寿通过增加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2025年上半年为72%,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和发行次级债(2024年发行100亿元),提高偿付能力。2025年上半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0%(监管要求≥10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0%(监管要求≥150%),远高于监管标准。
中国人寿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以“负债驱动、多元化配置、动态调整、严格风控”为核心,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平衡: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的总投资收益为636.77亿元(同比增长1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0%(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说明其ALM策略有效。未来,随着低利率环境的持续和监管要求的趋严,中国人寿将继续优化资产配置(如增加另类资产占比)和强化风险管理(如提高压力测试强度),确保长期稳定发展。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寿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国保监会公开信息及行业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