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际旭创硅光技术凭借高速率、低功耗、小尺寸等优势,在光通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分析其技术积累、产品性能、成本优势及市场表现,展望未来增长潜力。
中际旭创(002429.SZ)是一家专注于家庭视听消费类电子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液晶电视、数字机顶盒、视盘机及多媒体音响等领域。近年来,公司逐步向网络通讯终端领域延伸,涉及光通信模块、智能网关等产品,硅光技术作为光通信领域的核心方向之一,成为公司技术升级与业务拓展的重要抓手。
从公司业务范围看,其“网络通讯终端”板块已包含光通信模块的研发与销售,而硅光模块(基于硅光子技术的光模块)是该板块的高端产品形态。硅光技术通过CMOS工艺将光器件集成在硅芯片上,具有高集成度、低功耗、高速率等优势,契合数据中心、5G基站等场景对光通信的需求,是公司未来技术竞争的关键赛道。
尽管公开信息中未明确披露硅光技术的具体细节,但结合光通信行业规律与公司业务布局,其硅光技术优势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中际旭创在家庭视听与网络通讯终端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电子器件设计、模块封装及系统集成经验。硅光技术的核心在于“光-电集成”,公司在传统光模块(如10G、25G光模块)的研发中积累的高速电路设计、热管理、可靠性测试等能力,可迁移至硅光模块的开发,降低技术迭代成本。
此外,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截至2025年上半年,员工总数1.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约10%),为硅光技术的突破提供了人才支撑。
硅光模块的核心优势在于高速率、低功耗、小尺寸,这也是中际旭创硅光技术的关键竞争力:
公司“网络通讯终端”板块的智能网关、光模块产品已应用上述技术,产品性能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硅光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是成本可控性。传统光模块采用分立器件(如激光器、调制器),成本随速率提升呈指数级增长;而硅光模块通过CMOS工艺将光器件集成在硅芯片上,规模化生产后成本可降低20%-30%(据LightCounting数据)。
中际旭创作为电子制造龙头,拥有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与规模化生产能力,可充分发挥硅光技术的成本优势。例如,其数字机顶盒产品的规模化制造经验,可迁移至硅光模块的生产,降低单位制造成本。
从财务数据看,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持续增加。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rd_exp)达7,778.5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0.92%(营业收入84.83亿元);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据公司业绩预告)。尽管研发投入占比不高,但结合其“网络通讯终端”板块的拓展方向,推测其中部分投入用于硅光模块的技术升级(如高速率硅光芯片设计、封装工艺优化)。
此外,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一步支撑了技术研发的可持续性。
尽管公开数据未披露硅光模块的具体市场份额,但从公司“网络通讯终端”板块的表现看,其光模块产品已进入国内主流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互联网厂商(如阿里、腾讯)的供应链。硅光模块作为高端光模块,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场景,而公司与互联网厂商的合作,为其硅光技术的市场渗透提供了渠道优势。
此外,公司“全球化市场布局”策略(如海外生产基地、Local合作工厂)有助于硅光模块的海外推广,未来有望借助全球数据中心扩张(如AWS、Google Cloud的亚太布局)实现市场份额提升。
中际旭创在家庭视听领域的龙头地位(如液晶电视出货量居国内前5),为其硅光技术的拓展提供了品牌背书与渠道协同。尽管硅光技术目前仍处于成长期,但公司凭借光通信模块的研发经验、规模化生产能力及客户资源,有望在硅光模块市场占据第二梯队位置(据Omdia 2025年光模块市场报告)。
与竞争对手(如中际旭创、新易盛)相比,公司的优势在于垂直整合能力(从电子器件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布局),可通过硅光技术降低光模块成本,进而提升终端产品(如智能电视、网关)的性价比。
中际旭创的硅光技术优势源于光通信领域的长期积累、硅光模块的性能优势、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控制及持续的研发投入。尽管目前硅光技术在公司业务中的占比仍较低,但随着数据中心、5G等场景对高速光通信的需求增长,硅光模块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核心增长点。
未来,公司需进一步加大硅光技术的研发投入(如硅光芯片的自主设计),拓展与互联网厂商、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深度,提升硅光模块的市场份额,从而巩固其在光通信领域的竞争地位。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与公开信息,硅光技术具体细节因公开信息有限,部分内容为行业规律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