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兆易创新DRAM业务现状,涵盖产能布局、产品系列、客户结构及财务表现。探讨利基型DRAM市场增长潜力与竞争格局,展望未来技术升级与市场份额提升。
兆易创新成立于2005年,201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内领先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存储器(Flash、利基型DRAM)、32位通用MCU、智能传感器及模拟产品。其中,存储器业务为核心收入来源(占比约60%),而利基型DRAM是公司近年来重点拓展的细分赛道。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依托晶圆厂代工模式(主要合作方为中芯国际、台积电)开展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物联网、消费电子、网通等领域。截至2023年末,公司员工总数2087人,注册资本6.64亿元,总资产约198亿元(2025年中报数据)。
兆易创新的DRAM业务聚焦利基型市场(即非服务器、非PC的细分应用场景),主要产品为DDR4系列(4Gb、8Gb容量),采用1xnm工艺(14nm-16nm),定位为“高性价比、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
公司DRAM产能主要来自晶圆厂代工,2023年产能约为1万片/月(12英寸晶圆),2024年通过与中芯国际签订长期产能协议,产能提升至1.5万片/月。2025年计划进一步扩产至2万片/月,主要用于满足工业控制和物联网领域的增长需求。
目前,公司DRAM产品主要覆盖DDR4-2666/3200规格,容量包括4Gb、8Gb,适用于:
2024年,公司推出8Gb DDR4产品,填补了中高端利基市场空白,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公司DRAM客户以工业控制和物联网企业为主,包括施耐德、西门子、小米、海康威视等知名厂商。这些客户的需求特点是:
根据IDC数据,2024年全球DRAM市场规模约8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利基型DRAM市场规模约138亿美元(占比16%),年增长率达15%。预计2025年,利基型DRAM市场将继续保持12%的增长,主要驱动力为物联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需求增长。
全球DRAM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三星(35%)、SK海力士(30%)、美光(20%)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聚焦服务器、PC等高端市场。利基型市场则由兆易创新、长江存储、南亚科技等厂商占据,其中兆易创新的市场份额约5%(2024年数据),排名第三。
兆易创新的竞争优势在于利基市场的精准定位:相较于三星等巨头,公司不参与高端市场的价格战,而是专注于需求稳定、利润较高的细分领域,通过高性价比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公司DRAM业务收入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占比约10%,2023年提升至15%,2024年达到20%(约12亿元)。2025年上半年,DRAM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2%(约7亿元),主要得益于8Gb DDR4产品的热销。
利基型DRAM的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20%),公司毛利率约25%(2024年数据)。主要原因:
公司通过晶圆厂长期协议(锁定代工价格)、设计优化(降低芯片面积)、供应链管理(减少库存积压)等方式控制成本。2024年,DRAM业务成本同比下降8%,主要得益于中芯国际代工成本的降低(约5%)。
公司DRAM产品采用1xnm工艺,虽然比三星的10nm工艺稍落后,但完全满足利基市场的需求(如工业控制设备的生命周期长,对最新工艺的需求不迫切)。此外,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DR4控制器技术,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公司与工业控制、物联网领域的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施耐德、西门子、小米等。这些客户的粘性高,每年的采购量稳定,为公司DRAM业务提供了持续的收入来源。
DRAM市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价格波动大。2024年,由于需求增长,DRAM价格上涨10%,但2025年可能因产能过剩而下跌,影响公司的收入和利润。
三星、SK海力士等巨头正在推出10nm DDR5产品,若兆易创新未能及时跟进,其1xnm DDR4产品可能失去竞争力,导致市场份额下降。
公司DRAM产能依赖于中芯国际等晶圆厂,若晶圆厂产能紧张(如2024年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达到95%),可能影响公司的出货量,进而影响收入。
随着物联网、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增长,利基型DRAM需求将持续增加,兆易创新的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8%(2025年预测),成为利基市场的第二大厂商。
预计2025年,公司DRAM收入将达到18亿元(占比25%),毛利率保持25%,利润约4.5亿元(同比增长25%)。主要驱动力为:
公司计划在2026年推出10nm DDR5产品,进入高端利基市场(如汽车电子),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兆易创新的DRAM业务聚焦利基市场,通过高性价比产品、稳定的客户资源和成本优势,实现了快速增长。未来,随着物联网、工业控制等领域的需求增长,公司DRAM业务的收入和利润将继续保持增长,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但需注意行业周期、技术迭代和产能风险,需通过技术升级和供应链管理应对。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信息、行业分析师预测及IDC等机构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