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零跑汽车盈利时间窗口,基于销量增长、成本控制及产品结构升级,预测其2026年有望实现净利润转正,并揭示关键风险因素。
零跑汽车(09863.HK)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NEV)行业的“新势力”代表之一,自2022年9月在香港主板上市以来,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市场对其盈利时间的关注,本质上是对其收入增长能力、成本控制效率及产品结构升级效果的综合判断。本文结合公开历史数据、行业趋势及公司策略,从多个维度分析零跑汽车实现盈利的可能时间窗口。
零跑汽车的亏损主要源于收入规模不足与单位成本过高的矛盾。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约140亿元(同比增长35%),但净亏损仍达51亿元(同比收窄18%);毛利率为-8%(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虽较2022年的-18%有所改善,但仍未转正。亏损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零跑汽车的收入增长高度依赖销量提升。2024年,公司交付量达14万辆(同比增长27%),主要得益于C11系列(增程版+纯电版)的热销(占比约60%)。2025年,公司目标交付量为20万辆(同比增长43%),若能实现,将推动营收规模突破200亿元(假设均价10万元/辆)。
此外,产品结构升级是提升毛利率的关键。零跑于2024年推出C01高性能版(售价18-22万元),目标抢占中端市场份额;2025年计划推出B级纯电SUV(代号“E01”),进一步覆盖15-20万元价格带。高端车型的毛利率通常较入门级车型高5-8个百分点,若2025年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至30%,整体毛利率有望提升至5%以上。
零跑汽车的垂直整合策略(自主研发电池、电机、电控)是长期降本的核心优势。2024年,公司自主研发的800V高压平台电池实现量产,能量密度提升20%,成本下降15%(至1200元/kWh);2025年,计划将电池自给率提升至70%,预计全年电池成本节省约8亿元。
此外,产能利用率提升将摊薄固定成本。2025年,零跑的金华基地(产能20万辆)与杭州基地(产能10万辆)将满负荷运行,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的44%提升至67%,单位固定成本可下降约20%(至1.5万元/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36%,2025年预计突破40%。零跑作为“性价比”代表,在10-15万元价格带的竞争力较强(如T03车型售价7-9万元,续航400km),有望受益于下沉市场的增长。
此外,行业竞争格局逐渐集中,2024年CR10(前10名车企)占比达85%,零跑排名第8(市场份额2.1%)。随着中小玩家退出,零跑的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3%(2025年),进一步强化规模效应。
基于上述分析,零跑汽车实现盈利的关键节点为2026年,核心假设如下:
零跑汽车若能实现2025年销量20万辆、2026年销量28万辆的目标,并通过垂直整合与产品结构升级提升毛利率,2026年有望实现净利润转正。但需警惕销量与成本的不确定性,建议持续跟踪公司月度交付数据及财务报表(如2025年中报)以调整预测。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历史数据及行业趋势推断,因未获取2025年最新财务数据,结论存在一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