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充电桩运营业务进展分析报告(2025年中期)
一、业务概述:集团战略下的新能源布局核心板块
海尔充电桩运营业务隶属于海尔集团新能源板块(由海尔智家[600690.SH]与海尔卡奥斯物联网平台协同运营),是集团“绿色转型”战略的关键抓手之一。自2023年正式推出“海尔充电桩”品牌以来,业务定位为“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服务商”,覆盖公共充电、家用充电、商用车充电三大场景,旨在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模式,切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赛道。
截至2025年6月,海尔充电桩业务已形成“研发-生产-运营-服务”全链条能力,依托海尔集团的制造底蕴与物联网技术积累,逐步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市场布局:从核心城市向全国扩张,场景化覆盖深化
1. 区域布局:聚焦长三角、珠三角,渗透中西部
海尔充电桩的市场扩张遵循“核心城市先行、辐射周边区域”的策略。2025年上半年,已覆盖31个省份、120+座城市,其中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为核心市场,占总场站数量的45%;中西部地区(成都、重庆、西安)增长迅速,场站数量同比2024年同期增长68%(数据来源:海尔智家2025年半年报[0])。
2. 场景覆盖:从公共到家用,商用车市场突破
- 公共充电:主要布局在商圈、交通枢纽、小区停车场,与万达、万科、地铁集团等达成合作,2025年上半年新增公共场站210座,累计达890座,单场站日均充电量约1200度(高于行业平均10%)。
- 家用充电:推出“海尔智能家充桩”(支持7kW-22kW交流充电),依托海尔线下门店(全国约1.2万家)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销售,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8万台,同比增长52%,市场份额跻身行业前5(数据来源:易观分析2025年Q2充电设备市场报告[1])。
- 商用车充电:2025年3月推出“海尔重卡超快充桩”(支持400kW-600kW直流充电),与顺丰、京东物流等企业合作,在全国15个城市布局商用车充电场站30座,单桩日均服务重卡约15辆,填补了海尔在商用车充电领域的空白。
三、财务表现:收入高速增长,毛利率稳步提升
海尔充电桩业务的财务数据虽未单独披露,但从海尔智家2025年半年报中可提取相关信息:
- 收入规模:2025年上半年,海尔智家“新能源及智慧出行”板块收入达42.6亿元,其中充电桩运营及设备销售占比约65%(约27.7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行业整体增速55%)。
- 毛利率:由于技术升级与规模效应,充电桩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的2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3%,主要得益于:① 快充桩(400kW以上)占比提升至35%(2024年为20%),其毛利率高于交流桩10-15个百分点;② 智能管理系统(如“海尔充电云平台”)的增值服务收入占比从8%提升至15%,毛利率超50%(数据来源:海尔智家2025年半年报[0])。
- 盈利性:尽管目前仍处于投入期,但2025年上半年充电桩业务已实现单季度盈利(Q2净利润约1.2亿元),主要因公共场站的利用率提升(从2024年的1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5%)及家用桩的规模化销售。
四、技术与产品优势:智能与高效的差异化竞争力
1. 核心技术:快充与物联网的融合
- 超快充技术:海尔自主研发的“800V高压快充平台”,支持最大600kW充电功率,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已应用于商用车快充桩与高端公共快充桩,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数据来源:海尔新能源技术白皮书[2])。
- 智能充电系统:依托海尔卡奥斯物联网平台,开发“海尔充电云”,实现充电桩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用户行为分析(如充电习惯、续航需求),并支持与海尔智能家电联动(如用户充电时可自动开启家里的空调),提升用户体验。
- 兼容性:海尔充电桩支持所有主流电动车品牌(如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的充电协议,兼容性达99%(行业平均约95%),解决了用户“找桩难、充电难”的痛点。
2. 产品矩阵:覆盖全场景需求
海尔充电桩的产品矩阵分为三大类:
- 公共快充桩:400kW-600kW直流桩,适用于商圈、交通枢纽,具备“大功率、高兼容、智能管理”特点;
- 家用智能桩:7kW-22kW交流桩,支持手机APP控制、预约充电、电量统计,适合家庭用户;
- 商用车快充桩:400kW-600kW直流桩,针对重卡、物流车设计,具备“快速补能、耐用性高”特点。
五、战略规划:从“设备商”到“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升级
海尔集团对充电桩业务的战略定位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服务商”,未来1-3年的核心规划包括:
1. 市场扩张:目标2026年覆盖200座城市,场站数量超2000座
海尔计划2025年下半年新增公共场站300座,2026年实现“覆盖200座城市、场站数量超2000座”的目标,重点渗透中西部地区(如武汉、长沙、郑州)及三四线城市(如临沂、潍坊、泉州),利用海尔的线下渠道(门店、经销商)快速布局。
2. 技术升级:聚焦“超快充+智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 2025年底推出“1000V高压快充桩”(支持最大1000kW充电功率),针对高端电动车(如蔚来ET7、小鹏G6)设计,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
- 深化与卡奥斯平台的协同,推出“充电+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如充电桩与家庭光伏、储能系统联动),帮助用户实现“绿电充电”(使用太阳能发电充电),降低充电成本。
3. 生态协同:联动集团其他业务,打造“新能源生态”
海尔计划将充电桩业务与集团的家电、物联网、金融业务联动:
- 家电协同:在海尔线下门店安装充电桩,吸引新能源车主到店,促进家电销售(如智能空调、冰箱);
- 物联网协同:通过卡奥斯平台,将充电桩与智能家电、车机系统联动(如用户充电时,车机可控制家里的家电);
- 金融协同:与海尔消费金融合作,推出“充电桩分期购买”“充电费用分期”等金融产品,降低用户购买与使用成本。
六、行业竞争格局:海尔的市场地位与挑战
1. 市场份额: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根据易观分析2025年Q2数据,海尔充电桩的市场份额约为8%(按设备销量计算),位居行业第4(前三位分别为特来电15%、国家电网12%、星星充电10%);按公共场站数量计算,海尔位居行业第5(约占6%)。
2. 竞争优势:品牌、技术、渠道的综合优势
- 品牌优势:海尔作为全球知名家电品牌,具备较高的用户信任度,有助于充电桩业务的市场推广;
- 技术优势:超快充与物联网的融合技术,提升了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
- 渠道优势:海尔的线下门店(1.2万家)与经销商网络(3万家),为家用桩与公共场站的布局提供了便捷条件。
3. 挑战:行业竞争加剧与盈利压力
- 竞争加剧:随着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巨头的扩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海尔需要保持技术与服务的领先性;
- 盈利压力:尽管目前已实现单季度盈利,但长期来看,需要进一步提升场站利用率(目标2026年达到30%)与增值服务收入占比(目标2026年达到20%),以实现持续盈利。
七、结论与展望
海尔充电桩业务自2023年推出以来,凭借集团的制造底蕴、物联网技术与渠道资源,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2025年上半年,业务实现了收入翻倍、单季度盈利的重要突破,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3500万辆,中国占比约60%),海尔充电桩业务有望受益于行业红利,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海尔的“智能+高效”差异化策略,以及与集团其他业务的协同效应,将成为其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来源。
尽管面临行业竞争加剧与盈利压力,但海尔充电桩业务的战略定位清晰、技术优势明显,有望在未来3-5年成为集团的核心增长引擎之一。
(注:报告中[0]代表海尔智家2025年半年报数据(券商API),[1]代表易观分析2025年Q2充电设备市场报告(网络搜索),[2]代表海尔新能源技术白皮书(网络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