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通威股份多晶硅成本下降分析:技术、规模与产业链优势

本报告分析通威股份多晶硅成本下降的驱动因素,包括技术迭代、规模效应及产业链一体化,并探讨其财务表现与行业竞争力。了解通威如何通过成本控制应对行业周期。

发布时间:2025年9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通威股份多晶硅成本下降分析报告

一、引言

通威股份(600438.SH)作为全球光伏产业链核心企业,其多晶硅业务的成本控制能力是支撑长期竞争力的关键。2025年以来,光伏行业供需失衡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公司中报显示净利润亏损(-61.02亿元),但成本下降仍是其应对行业周期的核心策略之一。本报告结合公司财务数据、行业趋势及公开信息,从成本驱动因素财务表现映射行业比较三个维度,分析通威股份多晶硅成本下降的现状及逻辑。

二、多晶硅成本下降的核心驱动因素

通威股份多晶硅成本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技术迭代规模效应产业链一体化,具体可拆解为以下几点:

(一)技术进步:改良西门子法与颗粒硅的协同优化

通威是国内最早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企业之一,通过持续研发降低单位电耗(从早期的180kWh/kg降至2025年的约60kWh/kg)。2024年,公司投产的颗粒硅项目(产能10万吨/年)进一步推动成本下降——颗粒硅生产过程中无需破碎、清洗等环节,单位成本较传统多晶硅低15%-20%(约12-15元/kg)。
此外,公司通过冷氢化技术将四氯化硅(SiCl₄)转化为三氯氢硅(SiHCl₃),实现原料循环利用,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约占多晶硅成本的30%)。

(二)规模效应:产能扩张与设备利用率提升

2025年,通威多晶硅产能达到35万吨/年(全球占比约25%),规模化生产使得固定成本(折旧、人工)摊薄效应显著。根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多晶硅单位折旧成本从2023年的8元/kg降至2025年的5元/kg(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
同时,公司通过设备国产化(如还原炉、精馏塔)降低了初始投资成本(较进口设备低30%),进一步强化了规模优势。

(三)产业链一体化:电力与原材料的自给率提升

多晶硅生产中,电力成本占比约40%(传统工艺)。通威通过“光伏+水电”模式,在四川、云南等地建设多晶硅产能,使用水电(电价约0.3元/度)替代传统火电(电价约0.6元/度),单位电力成本下降约50%(从2023年的18元/kg降至2025年的9元/kg)。
此外,公司通过硅料-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布局,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运输及交易成本(约占多晶硅成本的5%),并通过电池片业务的利润反哺多晶硅环节,提升了整体抗风险能力。

三、成本下降的财务表现映射

通威股份多晶硅成本下降的效果,主要通过毛利率变化费用控制现金流稳定性三个指标体现:

(一)毛利率:逆周期下的相对韧性

2025年上半年,全球多晶硅价格从2024年的30元/kg跌至18元/kg(跌幅40%),但通威多晶硅毛利率仍保持在10%-12%(行业平均毛利率约5%),主要得益于成本下降(单位成本从2024年的22元/kg降至2025年的16元/kg)。
根据公司中报[0],多晶硅业务收入占比约45%(182.3亿元),但毛利率贡献占比达60%,成为公司应对行业低迷的核心支撑。

(二)费用控制:固定成本摊薄与管理效率提升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1.1%)、管理费用率(1.8%)均较2024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主要因多晶硅产能扩张导致费用摊薄。其中,研发费用(11.94亿元)同比增长15%,但研发投入占比(2.9%)保持稳定,体现了“研发-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

(三)现金流:成本下降支撑流动性安全

尽管净利润亏损,但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仍为正(-19.51亿元,较2024年同期收窄),主要因多晶硅成本下降缓解了库存积压的压力(存货余额137.02亿元,同比下降10%)。此外,公司货币资金余额(193.18亿元)充足,为后续产能扩张及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行业比较:通威成本优势的可持续性

与同行相比,通威多晶硅成本(16元/kg)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元/kg),主要优势体现在:

  • 技术壁垒:颗粒硅与改良西门子法的协同,使得单位电耗低于行业平均20%;
  • 规模优势:产能全球第一,固定成本摊薄效应显著;
  • 产业链一体化:水电自给率100%,原材料循环利用能力行业领先。

根据行业协会数据,2025年全球多晶硅成本中位数为20元/kg,通威的成本优势(4元/kg)使其在价格战中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通威股份多晶硅成本下降的核心逻辑是技术驱动+规模效应+产业链一体化,2025年单位成本较2023年下降约30%(从22元/kg降至16元/kg)。尽管行业供需失衡导致短期利润承压,但成本优势仍是其长期竞争力的基石。

展望未来,随着颗粒硅产能逐步释放(2026年预计达到20万吨/年)及技术进一步优化(单位电耗降至50kWh/kg),通威多晶硅成本有望进一步降至12-14元/kg,巩固全球龙头地位。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信息,若需更详细的成本拆分及研报分析,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