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概况
浙江鼎力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浙江湖州,是全球智能高空作业平台领先制造商,专注于臂式、剪叉式、桅柱式等高空作业平台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公司以“电动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核心战略,依托海外研发中心及中国企业研究院,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截至2025年6月,公司员工总数2531人,注册资本5.06亿元,资产规模165.96亿元(2025年中报)。
核心业务与战略
- 产品布局:覆盖全系列高空作业平台,其中臂式产品采用大载重、模块化设计,为业内首创;
- 电动化转型:全系列产品率先完成电动化,推出3年质保,符合“双碳”目标;
- 循环经济:建立再制造工厂,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 全球拓展:依托“未来工厂”(行业自动化程度最高),实现协同制造、绿色制造,产品远销海外,“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提升。
二、财务分析(2025年中报)
1. 业绩概况
指标 |
金额(元) |
同比变化(%) |
说明 |
总收入 |
4,336,118,273.46 |
— |
主要来自高空作业平台销售,产品结构优化(臂式产品占比提升) |
净利润 |
1,052,171,516.01 |
+362% |
同比大幅增长(2024年中报净利润约2.28亿元),主要因销量提升、成本控制及电动化产品溢价 |
基本每股收益 |
2.08元 |
+362% |
与净利润增长同步 |
稀释每股收益 |
2.08元 |
+362% |
无潜在稀释因素 |
2. 盈利能力分析
- 毛利率:约29.1%((总收入-总成本)/总收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25%),主要因产品技术含量高、成本控制有效;
- 净利润率:约24.26%(净利润/总收入),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体现了公司的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
- ROE(稀释):10.03%(2025年中报),年化约20%,反映股东权益回报能力较强。
3. 财务状况
- 资产负债表:总资产165.96亿元,总负债60.17亿元,资产负债率36.25%(远低于行业警戒线50%),财务状况稳健;
- 货币资金:48.54亿元,现金流充足,可覆盖短期负债(短期借款4.68亿元),抗风险能力强;
- 应收账款:33.55亿元(占总收入77.4%),需关注回收风险,但公司客户多为大型企业,信用较好。
4. 现金流分析
- 经营活动现金流:-1.34亿元(2025年中报),主要因应收账款增加(销售增长带来的信用期延长);
- 投资活动现金流:2.18亿元(净流入),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如“未来工厂”建设);
- 筹资活动现金流:-4.24亿元(净流出),主要用于偿还借款及分配股利。
三、业务布局与竞争优势
1. 技术创新
- 拥有海外研发中心(如欧洲、美国)及中国企业研究院,专注于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研发;
- 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核心技术(如电动驱动、智能控制)具备专利保护,形成技术壁垒。
2. 电动化战略
- 全系列产品率先完成电动化,推出3年质保,符合全球“双碳”趋势;
- 建立再制造工厂,回收旧设备进行翻新,降低客户成本,提升产品生命周期价值。
3. 全球市场拓展
- 产品远销海外,“中国制造”品牌在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 构建全球唯一高空作业平台产业园,打通上下游供应链,提升协同效应。
四、市场表现与行业趋势
1. 近期股价走势(2025年8月-9月)
时间 |
股价(元) |
变动趋势 |
1天前 |
51.75 |
↓ |
5天前 |
53.91 |
↓ |
10天前 |
55.17 |
↓ |
说明:近期股价回落主要受大盘调整及市场情绪影响,但长期来看,业绩高增长(2025年中报净利润同比增长362%)支撑股价中枢上移。
2. 行业趋势
- 需求增长:建筑、电力、物流等行业对高空作业平台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电动化产品(环保要求提升);
- 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如浙江鼎力、徐工机械)凭借技术、规模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 技术趋势: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成为行业主流,公司的战略布局(未来工厂、绿色节能)符合这一趋势。
五、风险提示
- 原材料价格波动:钢铁、液压件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挤压利润空间;
- 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其他厂商(如中联重科)及海外厂商(如JLG)的竞争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 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应收账款占比过高,若客户信用恶化,可能影响现金流;
- 汇率风险: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汇率波动可能影响净利润。
六、结论
浙江鼎力作为全球智能高空作业平台领先制造商,具备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战略布局清晰三大核心优势。2025年中报业绩大幅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362%),主要得益于电动化产品的推广、成本控制及市场拓展。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行业需求的增长及公司“未来工厂”的建成,浙江鼎力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投资建议:关注公司的技术创新(如智能控制、电池技术)、市场拓展(如海外市场份额提升)及成本控制能力,长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