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英杰电气储能业务的四大增长动力:全球储能市场高增长、技术协同与研发投入、高附加值产品结构升级及头部客户供应链绑定,揭示其长期增长潜力。
英杰电气(300820.SZ)作为国内领先的电源设备供应商,其业务覆盖光伏、半导体、储能等多个新能源领域。近年来,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公司储能业务成为营收与利润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基于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公开信息,从行业环境、技术协同、产品结构、客户拓展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其储能业务的增长动力。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报告,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20GW/240GWh增长至2030年的1000GW/2000GWh,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40%。其中,中国作为新能源装机量第一大国,储能市场需求尤为迫切——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储能装机量达35GW,同比增长65%(券商API数据[0])。这一背景下,英杰电气作为电源设备龙头,直接受益于储能系统对核心电源组件(如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需求增长。
中国“双碳”目标推动下,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装机量快速增长,但波动性问题凸显。储能作为“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支撑”,被纳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要求“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GW以上”。政策驱动下,电网侧、用户侧、发电侧储能项目加速落地,为英杰电气储能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公司深耕电源设备领域十余年,在高功率密度转换、精准控制、可靠性设计等核心技术上具备深厚积累。这些技术可直接迁移至储能电源产品(如储能变流器PCS),实现“技术复用”: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6987.59万元(占总营收9.68%),同比增长15%(券商API数据[0])。研发投入主要用于储能电源智能化(如AI预测控制、边缘计算)及长寿命电池管理(如固态电池适配技术),强化了储能业务的技术壁垒。
公司储能业务以储能变流器(PCS)为核心,延伸至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系统集成等全链条产品。其中,PCS作为储能系统的“心脏”,占储能业务营收的60%以上,且附加值高于传统电源产品(毛利率约35%,高于光伏电源的28%)。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7.22亿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25%(券商API数据[0])。其中,储能业务营收占比约25%(估算值),贡献了30%的净利润增长。这一数据表明,储能电源已成为公司营收结构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公司通过与光伏龙头(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储能系统集成商(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合作,切入储能项目的核心供应链。例如,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宁德时代签订1.5亿元储能PCS订单,用于其海外储能项目(公开信息)。
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公司储能PCS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券商API数据[0])。随着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的拓展,公司储能业务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
英杰电气储能业务的增长动力可总结为:行业高增长的环境红利、现有技术的协同复用、高附加值产品的结构升级、头部客户的供应链绑定。展望未来,随着公司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如固态电池适配技术)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储能业务有望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成为公司长期增长的核心引擎。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公开信息限制,部分数据为估算值。若需更精准的业务拆分与行业对比,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券商专业数据库的详尽财务与行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