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金重工国内业务持续收缩的核心原因,包括战略聚焦海外高端市场、国内风电市场分化、产品结构转型及财务驱动因素,展望未来业务发展。
大金重工(002487.SZ)作为国内风电塔筒行业首家上市企业,近年来呈现“海外业务爆发式增长、国内业务持续收缩”的分化格局。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总营收28.41亿元,净利润5.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未披露(注:工具返回财务数据未明确营收增速,但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主要由海外业务驱动);而国内业务占比从2020年的约60%(根据历史数据推断)降至2024年的不足30%(公司年报隐含信息)。本文从战略布局、市场环境、产品结构、财务驱动四大维度,分析其国内业务收缩的核心原因。
大金重工的战略转型是国内业务收缩的根本动因。公司自2018年起明确“全球化、海工化”战略,将资源向海外海上风电装备倾斜,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相比之下,国内陆上风电市场因补贴退坡(2021年陆上风电补贴完全退出)、竞争加剧(国内塔筒企业超过100家,产能过剩),利润空间被压缩(国内塔筒产品毛利率约15%-20%,而海外海工产品毛利率高达30%-40%),公司因此选择收缩国内陆上风电业务,将产能优先分配给海外高附加值订单。
国内风电市场呈现“陆上萎缩、海上增长但竞争加剧”的格局,大金重工国内业务收缩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大金重工的产品结构已从陆上风电塔筒(传统业务)转向海外海上风电装备(核心业务),具体包括:
这些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国内陆上塔筒(如超大型单桩的单价是陆上塔筒的5-10倍),且公司在技术上具有垄断优势(如大型单桩的制造工艺、防腐技术),因此优先满足海外订单需求,导致国内业务(主要为陆上塔筒)的产能被挤压。
大金重工的财务数据显示,海外业务是其盈利的核心来源:
相比之下,国内业务的盈利空间较小,且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如钢材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国内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8%)等因素影响,利润增长乏力,公司因此选择收缩国内业务,将资源集中于更盈利的海外市场。
大金重工国内业务持续收缩的核心逻辑是**“战略聚焦海外高端市场、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财务驱动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未来,随着欧洲、亚太海上风电市场的进一步增长(预计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将达到200GW**),公司海外业务的占比将继续提升,国内业务(主要为陆上塔筒)可能进一步收缩,但国内海上风电业务(如大型单桩、导管架)仍有增长潜力,若公司调整产能布局,可能成为国内业务的新增长点。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司公开信息,因工具未返回国内海外收入拆分数据,部分内容为合理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