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光伏制氢项目2025年中期进展:新一代PEM电解槽效率提升8%,宁夏100MW示范项目进入调试阶段,绿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0%。分析技术、财务及行业竞争格局。
阳光电源(300274.SZ)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近年来积极布局光伏制氢(绿氢)领域,将其视为公司未来增长的核心赛道之一。绿氢作为“零碳能源载体”,可有效解决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同时满足工业、交通、电力等领域的深度脱碳需求。公司的光伏制氢战略聚焦“光伏+电解水制氢”一体化解决方案,目标是打造“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全产业链能力,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及公开信息,其光伏制氢项目进展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示范项目落地及产业链合作三大领域:
公司在电解水制氢核心设备(电解槽)的研发上持续投入,2025年上半年推出新一代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单台产能提升至5MW,效率较上一代产品提高8%,单位制氢成本下降约12%(至2.1元/立方米,不含光伏电价)。此外,公司针对“光伏电站+制氢系统”的协同优化技术取得关键进展,通过AI算法实现光伏出力与制氢负荷的动态匹配,提升系统整体效率约5%。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中石化、宝武钢铁等下游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绿氢在交通(氢燃料电池汽车)、工业(钢铁冶炼)领域的应用。此外,公司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氢-电”混合储能系统,解决绿氢存储与消纳的痛点,提升系统灵活性。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2.3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约40%用于光伏制氢技术研发(包括电解槽、系统集成等)。项目投资方面,宁夏、内蒙古等示范项目累计投入约25亿元,占公司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60%。
尽管2025年上半年绿氢业务收入占比仍较低(约3%),但收入规模已达1.8亿元,同比增长150%(主要来自早期示范项目的试运营收入)。随着宁夏项目的正式投产,预计2025年全年绿氢收入将突破5亿元,占比提升至5%左右。
由于光伏制氢项目仍处于规模化初期,2025年上半年绿氢业务毛利率为**-8%(主要因设备折旧及产能利用率不足)。但随着产能释放及技术进步,公司预计2027年绿氢业务毛利率将转正(约10%),2030年有望达到20%**(接近光伏电站的毛利率水平)。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绿氢需求将达到1.2亿吨,2050年将占全球氢气需求的70%。中国作为最大的氢气消费国(2024年消费约3500万吨),绿氢需求增速尤为显著,预计2030年绿氢占比将从2024年的1%提升至15%。
中国政府出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2030年绿氢产能达到100万吨/年”的目标,并对绿氢项目给予电价补贴(0.3元/千瓦时)及税收减免(企业所得税减半)。欧盟、美国等也推出了绿氢补贴计划(如欧盟的“绿氢基金”、美国的“ Inflation Reduction Act”),推动绿氢产业化。
目前,全球绿氢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设备供应商(如阳光电源、隆基绿能)、能源企业(如中石化、壳牌)及技术公司(如亿华通、Plug Power)。阳光电源凭借其在光伏领域的技术积累(如逆变器、电站集成),在“光伏+制氢”一体化解决方案上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市场份额约为8%(全球第五,中国第二)。
电解槽效率提升不及预期、氢气存储/运输技术突破缓慢,可能导致制氢成本下降滞后。
补贴退坡(如中国绿氢电价补贴可能在2027年到期)或政策调整,可能影响项目盈利能力。
工业用氢(如钢铁、化工)的绿氢替代速度慢于预期,或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市场增长乏力,可能导致绿氢需求不及预测。
阳光电源光伏制氢项目进展顺利,2025年中期已进入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尽管短期面临亏损压力,但长期来看,绿氢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10年的核心增长引擎。随着技术进步与产能释放,预计2030年绿氢业务收入将占公司总收入的20%,成为仅次于光伏电站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从行业角度看,绿氢作为“双碳”目标的核心解决方案,市场需求将持续爆发,阳光电源凭借其技术与产业链优势,有望成为全球绿氢市场的领导者之一。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告、公开信息及行业研报,财务数据为2025年半年度未经审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