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士兰微2025年上半年SiC器件业务进展,涵盖战略定位、技术产能、市场应用及研发投入,探讨其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领域的国产化替代潜力与未来机遇。
SiC(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高击穿电场、高电子迁移率、高导热系数等特性,是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等高端功率应用的核心器件。士兰微(600460.SH)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型半导体IDM(设计-制造-封装一体化)企业,其SiC器件业务进展备受市场关注。本报告基于公司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行业逻辑,从战略定位、技术产能、市场应用、研发投入等维度,对士兰微2025年上半年SiC器件业务进展进行分析。
根据公司公开资料[0],士兰微的核心战略是“坚持设计制造一体化(IDM),重点推动以新能源汽车芯片为代表的功率半导体国产化进程”。SiC器件作为新能源汽车功率模块(如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机(OBC)、DC/DC转换器)的关键组件,是公司功率半导体业务的重要延伸方向。
公司明确将“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SiC、GaN)”列为核心竞争力领域之一,旨在通过IDM模式整合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降低SiC器件的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性能及可靠性,应对国际巨头(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的竞争,推动SiC器件的国产化替代。
士兰微作为IDM企业,具备SiC器件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能力。虽然2025年上半年未公开具体的SiC技术突破(如更高电压等级的SiC MOSFET、更优的栅极驱动技术),但公司过往在硅功率半导体(如IGBT、MOSFET)的技术积累,为SiC器件的研发提供了基础。例如,公司的12吋晶圆生产线(参股企业士兰集科)具备先进的晶圆制造能力,可支撑SiC晶圆的量产;封装环节的功率模块技术(如成都士兰的功率模块生产线),可适配SiC器件的高功率密度需求。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未公开SiC器件的具体产能数据。但从IDM企业的产能扩张逻辑看,公司的12吋晶圆生产线(士兰集科)、8吋生产线(士兰集昕)及封装生产线(成都士兰)均具备扩展SiC产能的潜力。例如,士兰集科的12吋生产线主要生产逻辑芯片、功率半导体,若未来导入SiC晶圆制造设备(如碳化硅外延炉、离子注入机),可快速形成SiC晶圆产能;封装环节的功率模块生产线可通过改造适配SiC器件的封装需求(如TO-247、D2PAK等封装形式)。
SiC器件的主要应用场景为新能源汽车(约占SiC市场的60%)、光伏逆变器(约20%)、储能系统(约10%)。士兰微的SiC器件目标客户为新能源汽车厂商(如国内主流车企)、光伏逆变器企业(如阳光电源、华为)及储能系统集成商。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未披露SiC器件的具体客户信息。但从公司功率半导体业务的客户基础看,士兰微的硅功率器件(如IGBT、MOSFET)已进入国内大型白电、汽车、工业等领域,具备向SiC器件客户延伸的能力。例如,公司与某国内主流车企的合作(硅功率器件),可为未来SiC器件的导入奠定基础。
根据公司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0],研发投入为4.78亿元,占总收入的7.55%(总收入63.36亿元)。虽然未细分到SiC器件的研发投入,但公司明确将“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列为研发重点,高研发投入为SiC器件的技术突破提供了资金支撑。
士兰微的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功率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LED、SiC、GaN)。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63.36亿元,同比增长(未披露2024年同期数据,但从过往趋势看)保持稳定;净利润1.33亿元,同比扭亏(2024年上半年亏损)。功率半导体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占比约50%),其稳定增长为SiC器件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财务保障。
士兰微作为国内领先的IDM企业,其SiC器件业务具备战略、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支撑。虽然2025年上半年未公开具体的SiC器件进展(如技术突破、产能投产、客户获得),但从公司的整体布局看,SiC器件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增长亮点。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士兰微的SiC器件业务有望迎来规模化应用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