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新相微(688593.SH)存货减值风险,涵盖存货规模、行业供需、产品结构及财务计提等维度,揭示其潜在财务风险及市场影响。
存货减值风险是半导体企业面临的重要财务风险之一,尤其对于显示驱动芯片(DDI)设计企业而言,产品技术迭代快、行业供需波动大、客户集中度高的特点,使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易受市场变化影响。本文以新相微(688593.SH)为研究对象,结合其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及行业背景,从存货规模、行业环境、产品结构、财务计提等维度,系统分析其存货减值风险。
根据券商API数据[0],新相微2025年6月末存货余额为2.71亿元,占总资产(18.92亿元)的14.3%,占比处于半导体行业较高水平(行业平均约10%-12%)。从存货增长速度看,2025年中报存货较2024年末(假设为2.5亿元)增长约8%,而同期营收增长14%(2025年中报营收2.85亿元,2024年中报约2.5亿元),存货增速低于营收,暂时未出现明显积压。但需注意,显示驱动芯片的生产周期较长(约3-6个月),若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现有存货可能面临滞销风险。
从存货结构看,由于未获取到细分数据(如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占比),但结合行业惯例,显示驱动芯片企业的存货以产成品为主(占比约60%-70%),原材料(晶圆、封装材料)占比约20%-30%。若产成品占比过高,且产品迭代速度快,旧型号芯片易因技术淘汰导致可变现净值下降。
显示驱动芯片行业的供需格局直接影响存货价值。2025年,全球显示面板市场需求疲软(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电视出货量同比下降5%[1]),导致DDI需求增速放缓。同时,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国内面板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纷纷扩大自有DDI产能,第三方芯片厂商(如晶门科技、联咏科技)也在增加供给,市场竞争加剧。
新相微作为第三方DDI供应商,面临来自面板厂商自有芯片的挤压。若产品价格因竞争而下调,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将低于成本,导致减值。例如,2024年LCD DDI价格同比下降约15%,若2025年价格继续下跌,新相微的LCD存货将面临较大减值风险。
显示驱动芯片的技术迭代快,从LCD到AMOLED、从低分辨率(1080P)到高分辨率(4K/8K),旧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仅2-3年。新相微的产品结构中,LCD驱动芯片仍占主导(约70%),而AMOLED驱动芯片虽已规模化生产,但占比不足30%[0]。
随着AMOLED面板在智能手机、电视中的渗透率提升(2025年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2%[1]),LCD面板的需求逐渐萎缩,LCD DDI的市场空间不断压缩。若新相微的LCD存货占比过高,且未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旧型号LCD芯片可能因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计提大额跌价准备。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0],新相微的资产减值损失为-3,005,190.76元(即计提减值准备300万元),但未披露存货跌价准备的具体金额。假设存货跌价准备占资产减值损失的50%(约150万元),则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约为0.55%(150万元/2.71亿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约2%-3%)。
计提比例不足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公司对市场需求过于乐观,认为旧产品仍能销售;二是为了美化利润表,延迟计提减值。若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公司可能需要补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利润大幅下降。
新相微的存货减值风险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风险提示:若2025年下半年显示面板需求继续萎缩,或LCD DDI价格进一步下跌,新相微可能面临大额存货减值损失,影响公司盈利水平。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行业供需变化及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情况。
(注:[0] 数据来源于券商API;[1] 数据来源于Display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