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上半旬 通威股份电池片非硅成本优势分析 | 垂直一体化与技术迭代

本报告分析通威股份电池片非硅成本优势,涵盖垂直一体化布局、技术迭代、规模效应及供应链管理,揭示其成本控制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5年9月9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通威股份电池片非硅成本优势分析报告

一、引言

通威股份(600438.SH)作为国内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龙头企业,其电池片业务的非硅成本优势是支撑其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2025年光伏行业供需失衡、产品价格低迷的背景下,通威凭借垂直一体化布局、技术迭代、规模效应及供应链管理等优势,仍保持了电池片业务的核心竞争地位。本报告从非硅成本构成、垂直一体化、技术优化、规模效应及财务数据等角度,系统分析通威股份电池片的非硅成本优势。

二、电池片非硅成本的构成与行业背景

电池片的总成本主要由硅料成本(约占60%-70%)和非硅成本(约占30%-40%)构成。非硅成本包括:

  1. 设备折旧:电池片生产设备(如PECVD、扩散炉、烧结炉等)的折旧费用;
  2. 人工成本:生产环节的操作、维护及管理人工费用;
  3. 能耗成本:硅料还原、电池片烧结等环节的电力消耗(约占非硅成本的20%-30%);
  4. 辅料成本:银浆、铝框、EVA胶膜、背板等原材料费用(其中银浆占比约10%-15%);
  5. 其他成本:运输、仓储、检测等环节的费用。

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虽持续增长,但行业供需失衡导致硅料、电池片价格大幅下跌(硅料价格从2024年的30万元/吨降至2025年中的15万元/吨以下),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此时,非硅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企业存活与竞争的关键。

三、通威股份电池片非硅成本优势的核心来源

(一)垂直一体化布局:硅料自给率高,降低原材料波动风险

通威股份拥有从高纯晶硅到电池片、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其中高纯晶硅产能占全球的15%左右(2025年产能约20万吨)。硅料作为电池片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波动对电池片成本影响极大。通威通过硅料自给(自给率超过80%),避免了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约比市场采购低10%-15%)。

例如,2025年上半年,硅料市场价格下跌50%,但通威的硅料产能仍能为电池片业务提供稳定的低成本原材料,使得电池片的硅料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约10%,间接降低了非硅成本的分摊压力(因为硅料成本占比高,自给率高意味着非硅成本占比相对降低)。

(二)技术迭代:提高效率,降低单位非硅成本

通威在电池片技术上持续投入,通过**PERC(钝化发射极背接触电池)、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HJT(异质结电池)**等技术的迭代,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非硅成本。

  1. PERC技术:通威的PERC电池转换效率已达23.5%(行业平均约22.8%),效率提升意味着单位电池片的硅料使用量减少(约减少5%-8%),同时银浆耗量降低(通过更细的栅线设计,银浆用量减少10%-15%);
  2. TOPCon技术:通威的TOPCon电池产能已达5GW(2025年),其背面钝化技术提高了载流子寿命,效率较PERC高1%-2%,单位能耗降低约10%(因为TOPCon的烧结温度更低);
  3. HJT技术:通威的HJT电池研发进展顺利,效率已达25%,未来规模化应用后,银浆用量可进一步减少(采用铜栅线替代银浆),能耗降低约20%。

技术迭代带来的效率提升,使得通威的电池片单位非硅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约15%-20%(例如,PERC电池的非硅成本约为0.3元/W,行业平均约0.35元/W)。

(三)规模效应:产能大,分摊固定成本

通威的电池片产能已达30GW(2025年),占全球产能的1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电池片生产商之一。规模效应使得:

  1. 设备折旧分摊:大型产能的设备折旧费用分摊到单位电池片上,较小型产能低约20%-30%(例如,10GW产能的设备折旧约0.05元/W,而5GW产能约0.07元/W);
  2. 人工成本分摊:大型产能的人均产出更高,人工成本较小型产能低约15%-20%(例如,10GW产能的人工成本约0.03元/W,而5GW产能约0.04元/W);
  3. 能耗成本分摊:大型产能的电力采购成本更低(通过与电力公司签订长期协议),能耗成本较小型产能低约10%-15%。

(四)供应链管理:垂直一体化减少中间环节

通威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不仅降低了硅料成本,还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运输、仓储、谈判等成本。例如:

  • 硅料生产基地与电池片生产基地相邻(如四川乐山的硅料产能与电池片产能配套),运输成本降低约5%-8%;
  • 电池片的辅料(如铝框、EVA胶膜)由通威的关联方提供,采购成本较市场低约10%-15%;
  • 垂直一体化使得供应链响应速度更快,减少了库存积压(库存周转率较行业平均高约20%),降低了仓储成本。

四、财务数据支撑:非硅成本优势的体现

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的光伏业务营收占比约60%(总营收405亿元),虽因产品价格下跌导致亏损(净利润-61亿元),但营业成本控制仍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1. 营业成本率:通威的营业成本率约为99%(营业成本371亿元,营收405亿元),而行业平均约为102%(因部分企业硅料采购成本高);
  2. 非硅成本占比:通威的非硅成本占电池片总成本的比例约为30%(行业平均约35%),说明其硅料自给率高,非硅成本控制有效;
  3. 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通威的研发投入约12亿元(占营收的3%),主要用于电池片技术迭代,为未来非硅成本进一步降低奠定基础。

五、结论

通威股份电池片的非硅成本优势主要来自垂直一体化布局、技术迭代、规模效应及供应链管理。这些优势使得通威的电池片非硅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约15%-20%,在2025年行业低迷期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TOPCon、HJT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通威的非硅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为其在光伏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资料整理。)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