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通威股份电池片非硅成本优势,涵盖垂直一体化布局、技术迭代、规模效应及供应链管理,揭示其成本控制核心竞争力。
通威股份(600438.SH)作为国内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龙头企业,其电池片业务的非硅成本优势是支撑其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2025年光伏行业供需失衡、产品价格低迷的背景下,通威凭借垂直一体化布局、技术迭代、规模效应及供应链管理等优势,仍保持了电池片业务的核心竞争地位。本报告从非硅成本构成、垂直一体化、技术优化、规模效应及财务数据等角度,系统分析通威股份电池片的非硅成本优势。
电池片的总成本主要由硅料成本(约占60%-70%)和非硅成本(约占30%-40%)构成。非硅成本包括:
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虽持续增长,但行业供需失衡导致硅料、电池片价格大幅下跌(硅料价格从2024年的30万元/吨降至2025年中的15万元/吨以下),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此时,非硅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企业存活与竞争的关键。
通威股份拥有从高纯晶硅到电池片、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其中高纯晶硅产能占全球的15%左右(2025年产能约20万吨)。硅料作为电池片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波动对电池片成本影响极大。通威通过硅料自给(自给率超过80%),避免了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约比市场采购低10%-15%)。
例如,2025年上半年,硅料市场价格下跌50%,但通威的硅料产能仍能为电池片业务提供稳定的低成本原材料,使得电池片的硅料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约10%,间接降低了非硅成本的分摊压力(因为硅料成本占比高,自给率高意味着非硅成本占比相对降低)。
通威在电池片技术上持续投入,通过**PERC(钝化发射极背接触电池)、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HJT(异质结电池)**等技术的迭代,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非硅成本。
技术迭代带来的效率提升,使得通威的电池片单位非硅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约15%-20%(例如,PERC电池的非硅成本约为0.3元/W,行业平均约0.35元/W)。
通威的电池片产能已达30GW(2025年),占全球产能的1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电池片生产商之一。规模效应使得:
通威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不仅降低了硅料成本,还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运输、仓储、谈判等成本。例如:
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的光伏业务营收占比约60%(总营收405亿元),虽因产品价格下跌导致亏损(净利润-61亿元),但营业成本控制仍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通威股份电池片的非硅成本优势主要来自垂直一体化布局、技术迭代、规模效应及供应链管理。这些优势使得通威的电池片非硅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约15%-20%,在2025年行业低迷期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TOPCon、HJT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通威的非硅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为其在光伏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