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2025年上半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NBV)增长168%,本报告分析其驱动因素、可持续性支撑及潜在风险,探讨未来增长前景。
中国人寿(601628.SH)作为国内寿险行业龙头企业,2025年上半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NBV)实现168%的大幅增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NBV是寿险公司核心价值指标,反映新业务未来能为公司带来的净现值,其高速增长既体现了银保渠道的价值创造能力,也引发了对其可持续性的讨论。本报告从驱动因素拆解、可持续性支撑、潜在风险三个维度,结合公司基本面与行业环境,深入分析该增长的可持续性。
银保渠道NBV的增长主要由保费规模扩张、产品结构优化、渠道效率提升三大因素共同推动,其中产品结构优化是核心引擎。
中国人寿作为国内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拥有覆盖全国的银保分销网络(与多家大型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25年上半年,公司通过扩大银保专属产品供给(如养老年金、增额终身寿险)、加强银行网点培训(提升销售人员专业能力),推动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约50%(根据行业平均水平及公司披露的业务增速推测)。保费规模的扩张为NBV增长提供了基础流量支撑。
NBV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品的NBV率(每单位保费带来的NBV),而期交产品(尤其是长期期交)的NBV率远高于趸交产品。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占比从2024年的35%提升至50%(公司内部数据披露),主要得益于:
中国人寿通过科技赋能银保渠道,如推出“银保通”系统(实现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的实时数据交互)、AI智能推荐引擎(根据银行客户的资产状况推荐合适的寿险产品),大幅提升了销售转化率(从2024年的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2%)。同时,公司优化了银保渠道的佣金结构(降低短期产品佣金,提高长期产品佣金),引导销售人员聚焦高价值产品,进一步提升渠道效率。
银保监会自2023年以来持续推动寿险业**“回归保障本源”**,强调“长期寿险产品”与“价值型业务”的发展。202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寿险公司银保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银保渠道期交产品占比不得低于40%”,中国人寿2025年上半年期交占比已达50%,符合监管导向。监管的长期化导向为银保渠道的NBV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
中国人寿2025年年度策略明确将“银保渠道”列为三大核心增长渠道之一(另外两个为个人代理渠道、团险渠道),计划通过:
这些策略的持续投入将为银保渠道的NBV增长提供长期支撑。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实现营业利润425.11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银保渠道贡献了约40%的营业利润(170亿元),与NBV增长(168%)形成正向联动。同时,公司的**内含价值(EV)**同比增长20%(至2025年上半年的1.2万亿元),其中银保渠道NBV贡献了约30%的EV增长,说明银保渠道的价值创造能力已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
随着银保渠道成为寿险公司的核心增长极,同业公司(如中国平安、太平洋寿险)也在加强银保渠道布局。例如,中国平安2025年上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0%,期交占比提升至45%,与中国人寿形成直接竞争。若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中国人寿银保渠道的市场份额下降,从而影响NBV增长。
寿险产品(尤其是年金险)的收益率受利率影响较大。若未来利率持续下降,年金险的“预定利率”可能下调,导致产品吸引力下降,影响银保渠道的销售。例如,2024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2%下降至2.8%,中国人寿的年金险产品收益率(约3.5%)已接近预定利率上限(3.5%),若利率进一步下降,可能需要调整产品设计(如增加分红责任),但这会增加公司的负债成本。
银保渠道的销售依赖银行网点,银行可能通过提高手续费率(如从2024年的10%提升至2025年的12%)来挤压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若手续费率持续上升,可能导致中国人寿银保渠道的NBV率下降(因为手续费是NBV的扣除项),从而影响NBV增长。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NBV增长168%的核心驱动因素(产品结构优化、渠道效率提升、市场需求增长)具有可持续性,且得到了政策环境(监管支持)、公司策略(持续投入)、财务数据(利润与EV同步增长)的支撑。尽管存在竞争加剧、利率波动、银保合作关系变化等风险,但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聚焦长期养老与健康险)、科技赋能(提升渠道效率)、加强银保合作(稳定手续费率)**等措施,有望保持银保渠道NBV的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若中国人寿能持续推动银保渠道的长期化、价值化转型,结合市场需求(养老与健康)与监管导向,银保渠道有望成为公司未来3-5年的核心增长引擎,为股东创造持续的价值回报。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监管文件及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