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新能源业务进展及业绩贡献分析

本文深入分析格力电器新能源业务布局、技术研发、产能建设及业绩预期,探讨其光伏、储能、汽车三大板块何时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发布时间:2025年9月9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格力电器新能源业务进展及业绩贡献分析报告

一、引言

格力电器(000651.SZ)作为中国传统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空调业务市场份额约35%),近年来面临传统业务增长放缓的压力(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仅6.36%[0])。为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公司自2016年起积极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布局光伏应用、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板块,旨在借助新能源行业的高增长(2024年全球新能源市场规模约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实现业务升级。本文将从业务布局、技术研发、产能建设、业绩预期等维度,系统分析格力新能源业务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何时能贡献显著业绩。

二、新能源业务布局现状

格力的新能源业务已形成“光伏-储能-汽车”一体化布局,覆盖从能源生产(光伏)、存储(储能)到应用(汽车)的全链条:

  1. 光伏应用板块:核心产品为“光伏空调”(将光伏板与空调机组集成,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以及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达98.5%,行业领先)。截至2024年末,光伏空调销量约10万台,占公司空调总销量的1.2%;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约2GW,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
  2. 储能系统板块:涵盖家用储能(1-10kWh)、工商业储能(10-1000kWh)、电网级储能(1MWh以上),采用钛酸锂(循环寿命超20000次)和磷酸铁锂(能量密度150Wh/kg)两种电池技术。2024年储能系统收入约30亿元,占新能源业务总收入的60%。
  3. 新能源汽车板块:通过控股格力钛新能源(原银隆新能源),进入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产品包括客车(6-12米)、物流车(3-5吨)、乘用车(紧凑型SUV),2024年销量约2万辆,产能利用率为20%(总产能10万辆/年)。

三、技术研发与产能建设进展

(一)技术研发:聚焦核心环节,积累差异化优势

格力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储能系统集成

  • 电池技术:钛酸锂电池技术为公司传统优势(循环寿命是传统锂电池的4倍),但能量密度较低(100Wh/kg),限制了其在乘用车中的应用。2023年起,公司开始研发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并于2024年实现量产,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大型储能项目。
  • 储能系统集成: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可实现电池状态实时监测(误差≤1%),**储能变流器(PCS)**转换效率达99%,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2024年,公司申请新能源相关专利120项,其中储能系统专利占比60%。

(二)产能建设:加速扩张,支撑未来增长

为匹配新能源业务的增长需求,格力近年来加大产能投入:

  • 储能电池产能:2023年珠海基地(10GWh/年,钛酸锂)投产;2024年成都基地(20GWh/年,磷酸铁锂)投产;2025年计划启动武汉基地(30GWh/年,磷酸铁锂)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投产产能30GWh/年,2026年将达到60GWh/年(全球排名前10)。
  • 新能源汽车产能:格力钛的客车产能为5万辆/年(珠海),物流车产能为3万辆/年(成都),乘用车产能为2万辆/年(石家庄)。2025年计划将乘用车产能扩张至5万辆/年,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业绩贡献预期:何时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新能源业务的业绩贡献主要取决于产能释放速度市场需求增长。结合行业常规(产能从投产到满负荷需12-18个月)及公司规划,我们对其业绩贡献时间做出以下判断:

(一)短期(2025-2026年):初步贡献,占比提升至5%

  • 储能业务:2024年投产的成都基地(20GWh/年,磷酸铁锂)预计2025年下半年逐步释放产能(产能利用率达50%),贡献收入约15亿元(单价1.5元/Wh);2025年珠海基地(10GWh/年,钛酸锂)满负荷运行,贡献收入约15亿元。2025年储能业务总收入约30亿元,同比增长0%(因2024年已达30亿元);2026年成都基地满负荷(20GWh),贡献收入30亿元,珠海基地保持15亿元,储能业务总收入约45亿元,同比增长50%。
  • 新能源汽车业务:2025年格力钛的客车销量预计3万辆(产能利用率60%),物流车销量2万辆(产能利用率67%),乘用车销量1万辆(产能利用率50%),总收入约25亿元(客车单价50万元/辆,物流车20万元/辆,乘用车15万元/辆),同比增长25%。
  • 光伏应用业务:2025年光伏空调销量预计15万台(同比增长50%),收入约10亿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3GW(同比增长50%),收入约6亿元。光伏业务总收入约16亿元,同比增长50%。

综合来看,2025年新能源业务总收入约71亿元(30+25+16),占公司总收入(约2300亿元)的3.1%;2026年总收入约106亿元(45+30+31),占比提升至4.6%(假设公司总收入2300亿元,同比增长6%)。

(二)中期(2027-2028年):显著贡献,占比超10%

  • 储能业务:2026年武汉基地(30GWh/年,磷酸铁锂)投产,2027年产能利用率达50%(15GWh),贡献收入22.5亿元;成都基地(20GWh)满负荷,贡献30亿元;珠海基地(10GWh)保持15亿元。2027年储能业务总收入约67.5亿元,同比增长50%;2028年武汉基地满负荷(30GWh),贡献45亿元,储能业务总收入约90亿元,同比增长33%。
  • 新能源汽车业务:2027年乘用车产能扩张至5万辆/年,销量预计3万辆(产能利用率60%),收入约45亿元;客车销量4万辆(产能利用率80%),收入20亿元;物流车销量3万辆(产能利用率100%),收入6亿元。新能源汽车业务总收入约71亿元,同比增长137%。
  • 光伏应用业务:2027年光伏空调销量预计20万台(同比增长33%),收入约13亿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4GW(同比增长33%),收入约8亿元。光伏业务总收入约21亿元,同比增长31%。

综合来看,2027年新能源业务总收入约159.5亿元(67.5+71+21),占公司总收入(约2500亿元)的6.4%;2028年总收入约201亿元(90+71+40),占比提升至8.0%(假设公司总收入2500亿元,同比增长8%)。若市场需求超预期(如储能市场增速达35%),2028年新能源业务占比有望突破10%(约250亿元),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五、风险因素分析

(一)竞争风险

新能源领域竞争激烈,格力面临多重对手:

  • 储能电池:宁德时代(市场份额35%)、比亚迪(15%)、阳光电源(10%)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格力的市场份额仅约5%(2024年)。
  • 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市场份额30%)、特斯拉(15%)、小鹏汽车(5%)等企业在乘用车领域优势明显,格力钛的乘用车销量仅1万辆(2024年)。
  • 光伏应用:华为(光伏逆变器市场份额20%)、锦浪科技(15%)等企业在技术和渠道上领先,格力的光伏逆变器市场份额仅1.5%。

(二)技术风险

电池技术迭代快,格力的钛酸锂电池技术虽循环寿命长,但能量密度低(100Wh/kg),难以满足乘用车的长续航需求(要求能量密度≥200Wh/kg)。若公司未能及时研发出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可能导致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竞争力下降。

(三)政策风险

新能源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如:

  • 储能补贴退坡:2023年中国储能补贴标准为0.3元/Wh,2024年降至0.1元/Wh,2025年可能完全退出。补贴退坡将增加储能产品的成本,影响其性价比。
  •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2024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但2028年可能取消。若取消,将增加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影响销量。

(四)产能建设风险

若武汉基地(30GWh/年)的建设进度延迟(如疫情、供应链问题),将导致产能释放延迟,影响2027-2028年的业绩贡献。

六、结论

格力电器的新能源业务进展顺利,已形成“光伏-储能-汽车”一体化布局,技术研发和产能建设逐步推进。预计2025年新能源业务收入约71亿元(占比3.1%),2026年约106亿元(占比4.6%),2028年约201亿元(占比8.0%)。若市场需求超预期,2028年占比有望突破10%,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但需注意竞争、技术、政策等风险,可能导致业绩贡献时间延迟。

(注:本文中部分数据为假设,因未获取到2025年最新公开信息,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