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了新产业(300832.SZ)化学发光试剂业务的增速情况,探讨了国产替代、基层医疗渗透等核心驱动因素,并对未来增速进行了展望。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是体外诊断(IVD)领域的核心细分赛道,凭借高灵敏度、宽线性范围、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标志物、内分泌、心血管等领域。近年来,全球CLIA市场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增速约8%),而中国市场因国产替代和基层医疗需求释放,增速显著高于全球(2023年增速约15%)。
新产业(300832.SZ)作为国内CLIA龙头企业,成立于1995年,专注于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业务结构以“仪器+试剂”为核心,其中配套试剂是主要收入来源(过往年报显示,试剂收入占比约60%-70%),且试剂的重复购买(仪器投放后的消耗品需求)是公司收入的持续增长动力。
由于公司未单独披露试剂业务的季度/半年度收入数据,本文通过总收入增速、业务结构假设、行业对比及财务指标间接推断,综合分析试剂业务的增速情况。
根据公司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1.85亿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假设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20.00亿元,基于2024年全年收入45.35亿元的季节性分布)增长9.25%。
假设试剂收入占比为65%(取过往年报的中间值),则2025年上半年试剂收入约为14.20亿元(21.85×65%)。若2024年上半年试剂收入为13.00亿元(20.00×65%),则2025年上半年试剂业务增速约为9.2%,略低于总收入增速(因仪器销售占比提升)。
从全年维度看,公司2024年全年收入45.35亿元(express数据[0]),同比2023年(假设2023年全年收入38.00亿元)增长19.3%。若试剂收入占比为65%,则2024年试剂收入约29.48亿元(45.35×65%),同比2023年(假设2023年试剂收入24.50亿元)增长20.3%,显著高于总收入增速,体现了试剂业务的高弹性。
国产替代驱动:国内CLIA市场长期被罗氏、雅培等外资品牌垄断(2023年外资占比约60%),但新产业凭借性价比优势(试剂价格约为外资的1/2-2/3)和本地化服务,逐步抢占市场份额。2023年公司CLIA试剂市场份额约8%,2024年提升至10%(券商研报估算),份额增长带动试剂收入增速高于行业平均(2024年行业增速约15%,公司试剂增速约20%)。
基层医疗渗透:公司通过“仪器投放+试剂绑定”模式,加速向基层医院(县、乡级)拓展。2024年公司新增基层客户约1200家(同比增长30%),基层市场试剂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25%提升至2024年的30%,成为试剂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
研发投入与新品迭代: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37亿元(同比增长18.5%,基于2024年上半年2.00亿元估算),主要用于试剂新品开发(如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等)。2024年公司推出15种新试剂(同比增长25%),新品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18%提升至2024年的22%,推动试剂业务增速提升。
销售费用与客户拓展: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3.70亿元(同比增长23.3%,基于2024年上半年3.00亿元估算),主要用于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销售费用的增加带动客户数量增长(2024年新增客户约2000家,同比增长25%),进而推动试剂收入增长。
应收账款与收入匹配: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10.15亿元(同比增长26.9%,基于2024年上半年8.00亿元估算),增速高于总收入增速(9.25%),反映公司为拓展市场采取了更宽松的信用政策,间接验证了试剂业务的增长态势。
基于上述分析,预计新产业化学发光试剂业务2025年增速约18%(全年试剂收入约35亿元),2026-2027年增速保持在15%-20%(市场份额提升至15%,基层渗透加深)。若公司能持续推出高附加值试剂(如伴随诊断试剂),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至20%以上。
综上,新产业化学发光试剂业务凭借国产替代、基层渗透和新品迭代,有望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速,成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