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全球及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监管审批进展、热门靶点研发管线及企业案例,揭示行业机遇与挑战,预测2030年市场达3000亿美元。
生物类似药(Biologic Similar)作为原研生物药的“性价比替代者”,近年来凭借成本优势(价格较原研低30%-50%)、医保兼容性(减轻支付端压力)及临床需求刚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领域未满足需求大),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核心增长引擎之一。
据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研报综合推算,2024年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约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2025年预计将达到1380亿美元(增速15%),主要驱动来自原研药专利到期潮(2023-2025年为单抗类药物专利集中到期期,如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核心品种专利相继失效)。其中,单抗类生物类似药占比超70%,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全球,2024年市场规模约2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2025年预计将达到260亿人民币(增速3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① 政策推动(如“4+7”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优先纳入类似药);② 原研药专利到期(2023-2025年中国市场有15个原研生物药专利到期,包括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等大品种);③ 企业研发投入加大(2024年中国生物类似药研发投入总额超500亿元,同比增长25%)。
监管政策是生物类似药研发与商业化的核心变量。2025年,全球主要监管机构(中国NMPA、美国FDA、欧洲EMA)均优化审批流程、简化技术要求,推动类似药快速上市。
2025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继续保持**“快审快批”节奏,全年获批生物类似药12个**(2024年为10个),其中单抗类占比83%(如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的类似药)。关键政策驱动包括: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管线高度集中于高销售额、高临床需求的原研靶点,其中单抗类(Monoclonal Antibody)占比超80%。2025年,以下靶点成为研发热点:
TNF-α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靶点,原研药“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曾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销量榜首(2024年销售额仍达180亿美元)。2025年,全球有20家企业的TNF-α类似药处于临床后期或获批阶段,其中中国企业占比超50%(如复宏汉霖“汉达远”、信达生物“苏立信”(阿达木单抗类似药))。
VEGF是肿瘤 angiogenesis(血管生成)的关键驱动因子,原研药“安维汀”(贝伐珠单抗)2024年销售额达120亿美元(主要用于结直肠癌、肺癌)。2025年,中国有15家企业的VEGF类似药获批或进入III期临床,其中齐鲁制药“安可达”(贝伐珠单抗类似药)2024年销售额达30亿人民币(占中国贝伐珠单抗市场的35%),成为该靶点的“国产龙头”。
PD-1/PD-L1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石药物”,原研药(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2024年全球销售额超500亿美元。由于原研药专利多在2028-2030年到期,2025年PD-1/PD-L1类似药的研发进入临床后期加速期:全球有12家企业的PD-1类似药处于III期临床(如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类似药”、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类似药”),预计2027年前后获批上市。
除上述成熟靶点外,2025年部分企业开始布局**CD20(利妥昔单抗类似药)、EGFR(西妥昔单抗类似药)**等新兴靶点。例如,罗氏“美罗华”(利妥昔单抗)2024年销售额达90亿美元(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国企业百济神州的CD20类似药2025年进入III期临床,预计2026年获批。
2023-2025年,全球有30个原研生物药专利到期,涉及销售额超500亿美元(如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这些专利到期为类似药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例如“修美乐”专利到期后,其类似药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0%提升至2025年的35%(全球范围)。
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均出台了生物类似药专项政策:
尽管生物类似药市场前景广阔,但其研发与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核心是**“可比性研究”(Comparability Study),需要证明其在结构(Primary Structure)、功能(Biological Activity)、安全性(Safety)、有效性(Efficacy)**上与原研药高度相似。这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如质谱分析、细胞活性实验、动物实验),研发周期长达5-8年,成本高达1-2亿美元(约为原研药的1/3,但仍远高于化学仿制药)。
以TNF-α靶点为例,全球有20家企业的类似药处于临床后期或获批阶段,导致市场竞争加剧。2025年,阿达木单抗类似药的价格较2023年下降了40%(中国市场),部分企业甚至以“成本价”参与带量采购(如某企业的阿达木单抗类似药中标价为800元/支,接近生产成本)。
原研企业为保护市场份额,常通过专利诉讼延迟类似药上市。例如,罗氏曾对贝伐珠单抗类似药企业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涉及“制剂工艺”专利),导致该类似药上市时间延迟18个月(2025年才获批)。
尽管类似药的临床数据与原研药相似,但患者与医生仍存在“原研偏好”:
中国企业在生物类似药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凭借政策支持(如NMPA的快审快批)、成本优势(生产与人力成本低)及研发投入(2024年中国生物类似药研发投入占生物医药总投入的25%),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复宏汉霖的“汉达远”(阿达木单抗类似药)是中国首个获批的TNF-α类似药(2023年获批),2024年销售额达10亿人民币(占中国阿达木单抗市场的20%),2025年预计增长至15亿人民币(占比30%)。其成功原因包括:
信达生物的“达攸同”(贝伐珠单抗类似药)2021年获批,2024年销售额达20亿人民币(占中国贝伐珠单抗市场的30%),2025年预计增长至25亿人民币(占比40%)。其成功原因包括:
生物类似药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复合增速12%),中国市场预计2030年将达到800亿人民币(复合增速25%)。
未来,生物类似药市场将呈现**“头部集中”**趋势,全球前10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从2025年的60%提升至2030年的80%(中国市场前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从2025年的50%提升至2030年的70%)。中国企业凭借政策支持与成本优势,有望成为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的“领导者”(如复宏汉霖、信达生物等企业已进入全球前10)。
结论:生物类似药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下一个黄金赛道”,其研发进展将深刻影响全球医药市场的格局。对于企业而言,只有聚焦高价值靶点、提升研发效率、优化商业化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投资者而言,生物类似药企业的管线丰富度、成本控制能力、医保覆盖情况是关键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