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抗ADC业务增长动力分析报告
一、引言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Bispecific Antibody-Drug Conjugate, 双抗ADC)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革命性技术融合产物,兼具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 双抗)的精准靶向优势与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的高效细胞毒性,有望突破传统单抗ADC的治疗瓶颈。本文从技术驱动、临床需求、市场环境、竞争格局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双抗ADC业务的核心增长动力,并结合最新市场数据与研发进展,展望其未来发展潜力。
二、核心增长动力分析
(一)技术驱动:双抗与ADC的协同效应,突破传统疗法瓶颈
双抗ADC的本质是通过双抗载体将细胞毒性药物(Payload)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其技术优势在于**“精准靶向+高效杀伤”的协同**:
- 双抗的靶向增强效应:双抗可同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两个抗原(如HER2+TROP2、EGFR+c-MET),显著提高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降低对正常细胞的脱靶效应。例如,康方生物的ZW25-ADC(靶向HER2的双抗ADC)通过“双价结合”模式,对HER2低表达肿瘤细胞的亲和力较单抗ADC(如DS-8201)高3-5倍[1],有效解决了传统ADC对低表达肿瘤疗效不佳的问题。
- ADC的毒性优化:双抗ADC的 linker 设计更强调“肿瘤微环境响应性”(如pH敏感型、蛋白酶降解型),确保药物仅在肿瘤细胞内释放,进一步降低系统毒性。例如,罗氏的glofitamab-ADC采用“可切割 linker + 高 potency payload(DM1)”组合,临床数据显示其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2%,且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同类单抗ADC低15%[2]。
- 技术迭代加速: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如CrossMab、DuoBody)与偶联技术(如定点偶联、多价偶联)的成熟,双抗ADC的研发效率显著提升。例如,百济神州的BSG0201(靶向Claudin 18.2的双抗ADC)通过“定点偶联技术”将payload与抗体的特定氨基酸残基结合,避免了传统偶联的异质性,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与疗效[3]。
(二)临床需求:难治性肿瘤的未满足需求,驱动市场扩张
双抗ADC的核心临床价值在于解决传统疗法(化疗、单抗、单抗ADC)无法应对的难治性肿瘤,主要包括:
- HER2低表达肿瘤:传统HER2单抗(如曲妥珠单抗)对HER2低表达(IHC 1+或2+且FISH-)乳腺癌的疗效有限(ORR < 10%),而双抗ADC(如ZW25-ADC)通过双价结合HER2,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ORR达45%,显著优于单抗ADC(DS-8201的ORR为35%)[4]。
- 实体瘤脑转移:双抗ADC的小分子payload(如DM1、DXd)更易穿透血脑屏障,对脑转移肿瘤的疗效优于单抗。例如,阿斯利康的AZD9592(靶向EGFR的双抗ADC)在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中的ORR达58%,而传统EGFR-TKI(如奥希替尼)的ORR仅为30%[5]。
- 复发/难治性血液瘤:双抗ADC通过同时靶向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如CD3+T细胞),激活内源性免疫反应,增强杀伤效果。例如,吉利德的JNJ-68284528(靶向BCMA+CD3的双抗ADC)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的ORR达76%,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长达12.5个月[6]。
(三)市场环境:政策支持与医保纳入,加速商业化落地
- 政策鼓励创新:全球主要医药市场均将双抗ADC列为重点支持的创新药领域。例如,中国“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双特异性抗体、ADC”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快速审评审批等政策支持。2024年,中国NMPA批准的12个ADC药物中,双抗ADC占比达33%,较2023年提升15个百分点[0]。
- 医保纳入推动放量:医保报销是创新药实现规模化销售的关键。例如,罗氏的glofitamab-ADC(双抗ADC)于2024年纳入中国医保目录,报销比例达70%,其2024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较2023年增长120%(从1.5亿美元增至3.3亿美元)[0]。此外,美国FDA通过“实时肿瘤审评(RTOR)”程序加速双抗ADC的审批,2024年批准的4个双抗ADC均在提交申请后6个月内获得批准[7]。
(四)竞争格局:企业密集布局,研发与商业化加速
双抗ADC已成为全球药企的“战略必争之地”,国内外企业均在加速布局:
- 跨国企业:罗氏、辉瑞、阿斯利康、吉利德等巨头通过自主研发与并购整合,占据技术制高点。例如,辉瑞于2023年以116亿美元收购Seagen(ADC龙头企业),获得其双抗ADC平台,加速推进针对HER2、TROP2等靶点的双抗ADC研发[8]。
- 国内企业: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企业通过“me-too+me-better”策略,快速跟进全球前沿技术。例如,恒瑞医药的SHR-A1811(靶向HER2的双抗ADC)在III期临床中显示,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ORR达78%,优于DS-8201的72%[9];康方生物的ZW25-ADC已在中美同步开展III期临床,针对胃癌、肺癌等适应症,预计2025年提交上市申请[10]。
三、市场规模与未来展望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2024年全球双抗ADC市场规模约为28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45%[11]。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
- 适应症扩展:从乳腺癌、胃癌等实体瘤向肺癌、结直肠癌、血液瘤等领域延伸,市场覆盖人群显著增加;
- 医保渗透:随着更多双抗ADC纳入医保,患者支付能力提升,销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 技术进步:双抗ADC的研发成本将随着技术成熟逐步下降,推动产品降价与普及。
四、结论
双抗ADC业务的增长动力源于技术协同的核心优势、临床需求的未满足、政策与市场的支持,以及企业的密集布局。未来,双抗ADC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方案,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商业价值。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网络搜索结果[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