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技术迭代、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和标准化设计四大维度,深入分析激光雷达成本下降的核心路径,探讨其对财经和行业的影响。
激光雷达(LiDAR)作为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传感器,其成本高企(早期机械式激光雷达单价可达数万美元)曾是制约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瓶颈。近年来,随着技术迭代、供应链整合及下游需求爆发,激光雷达成本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平均成本较2020年下降约60%,预计2027年将进一步降至500美元以下(部分固态产品或低于300美元)。本文从技术迭代、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标准化设计四大维度,结合财经视角分析激光雷达成本下降的核心路径。
激光雷达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发射系统(约30%)、接收系统(约25%)、扫描系统(约20%)**三大核心环节,技术迭代通过优化组件设计、提高集成度及可靠性,直接降低单位成本。
发射系统:从EEL到VCSEL,晶圆级封装推动成本下降
早期激光雷达多采用边发射激光器(EEL),但其封装工艺复杂(需逐个贴装)、功耗高(约10-20W),单位成本约占发射系统的40%。近年来,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因**晶圆级封装(WLP)**特性(可一次性封装数千个器件),生产效率提升5-10倍,单位成本较EEL降低约50%。例如,华为MEMS激光雷达采用的VCSEL阵列,通过8英寸晶圆代工,单颗激光器成本从2021年的12美元降至2024年的3美元[0]。此外,光纤激光器(Fiber Laser)因波长稳定性高(适合长距离探测),在高端车载领域(如L4级自动驾驶)的成本也随产能提升逐步下降(2024年较2020年下降约45%)。
接收系统:从APD到SPAD阵列,集成度提升减少元件数量
传统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因灵敏度低(需高电压驱动)、体积大,单颗成本约5-8美元,且需搭配复杂的信号放大电路(占接收系统成本的30%)。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如英飞凌的SPAD传感器)通过晶圆级集成(将数千个SPAD单元整合到一块芯片),灵敏度提升10倍以上,且无需额外放大电路,单位成本降至1-2美元(2024年数据)。例如,禾赛科技的“AT128”激光雷达采用SPAD阵列,接收系统成本较早期APD方案下降约60%。
扫描系统:从机械式到固态化,消除运动部件的可靠性成本
机械式激光雷达(如Velodyne的HDL-64E)因包含旋转电机、齿轮等运动部件,可靠性低(寿命约5000小时),且组装需人工校准(占总生产成本的25%),单价曾高达7.5万美元。半固态(MEMS、振镜)及固态(OPA、相控阵)扫描技术的普及,彻底消除了运动部件:
激光雷达的核心组件(激光器、探测器、光学元件)过去依赖进口(如美国Lumentum、德国Osram),进口成本占比约40%。近年来,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垂直整合,逐步实现核心组件国产化,大幅降低供应链成本。
核心组件国产化:
垂直整合降低中间成本:
头部厂商(如华为、禾赛)通过垂直整合(自主生产激光器、探测器、ASIC芯片),减少了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压缩了中间环节成本(如供应链管理成本、物流成本)。例如,华为的“昇腾”系列ASIC芯片(用于激光雷达信号处理),较外购的FPGA芯片成本下降约70%(2024年数据)。
激光雷达的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如研发、设备、厂房)占比约30%,规模效应是降低单位固定成本的关键。随着自动驾驶汽车(L2+级)的普及,激光雷达出货量呈爆发式增长:
例如,禾赛科技的“AT128”激光雷达,2023年出货量约30万台,单位成本约800美元;2024年出货量预计超60万台,单位成本将降至500美元以下(规模效应贡献约30%的成本下降)。
激光雷达的定制化设计(如针对不同车企的外观、接口需求)曾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每条生产线仅能生产1-2种型号),成本增加约20%。近年来,行业逐步推动标准化与模块化,减少定制化需求:
激光雷达成本下降的核心路径是技术迭代(固态化、集成化)、供应链优化(本地化、垂直整合)、规模效应(出货量增长)、标准化(减少定制化)。预计2025-2027年,随着固态激光雷达(如OPA、相控阵)的批量应用,激光雷达平均成本将降至300美元以下(L2+级自动驾驶),推动其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普及。
从财经角度看,激光雷达厂商的盈利能力将逐步改善(毛利率提升至50%以上),而下游车企的成本压力将进一步缓解(激光雷达成本占比降至1%以下)。未来,技术迭代(如全固态激光雷达)和规模效应(出货量超1000万台)将继续推动成本下降,激光雷达有望成为自动驾驶的“标配”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