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成本下降路径分析: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

本文从技术迭代、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和标准化设计四大维度,深入分析激光雷达成本下降的核心路径,探讨其对财经和行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0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激光雷达成本下降路径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激光雷达(LiDAR)作为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传感器,其成本高企(早期机械式激光雷达单价可达数万美元)曾是制约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瓶颈。近年来,随着技术迭代、供应链整合及下游需求爆发,激光雷达成本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平均成本较2020年下降约60%,预计2027年将进一步降至500美元以下(部分固态产品或低于300美元)。本文从技术迭代、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标准化设计四大维度,结合财经视角分析激光雷达成本下降的核心路径。

二、成本下降的核心路径分析

(一)技术迭代:从“机械时代”到“固态时代”,核心组件成本大幅降低

激光雷达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发射系统(约30%)、接收系统(约25%)、扫描系统(约20%)**三大核心环节,技术迭代通过优化组件设计、提高集成度及可靠性,直接降低单位成本。

  1. 发射系统:从EEL到VCSEL,晶圆级封装推动成本下降
    早期激光雷达多采用边发射激光器(EEL),但其封装工艺复杂(需逐个贴装)、功耗高(约10-20W),单位成本约占发射系统的40%。近年来,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因**晶圆级封装(WLP)**特性(可一次性封装数千个器件),生产效率提升5-10倍,单位成本较EEL降低约50%。例如,华为MEMS激光雷达采用的VCSEL阵列,通过8英寸晶圆代工,单颗激光器成本从2021年的12美元降至2024年的3美元[0]。此外,光纤激光器(Fiber Laser)因波长稳定性高(适合长距离探测),在高端车载领域(如L4级自动驾驶)的成本也随产能提升逐步下降(2024年较2020年下降约45%)。

  2. 接收系统:从APD到SPAD阵列,集成度提升减少元件数量
    传统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因灵敏度低(需高电压驱动)、体积大,单颗成本约5-8美元,且需搭配复杂的信号放大电路(占接收系统成本的30%)。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如英飞凌的SPAD传感器)通过晶圆级集成(将数千个SPAD单元整合到一块芯片),灵敏度提升10倍以上,且无需额外放大电路,单位成本降至1-2美元(2024年数据)。例如,禾赛科技的“AT128”激光雷达采用SPAD阵列,接收系统成本较早期APD方案下降约60%。

  3. 扫描系统:从机械式到固态化,消除运动部件的可靠性成本
    机械式激光雷达(如Velodyne的HDL-64E)因包含旋转电机、齿轮等运动部件,可靠性低(寿命约5000小时),且组装需人工校准(占总生产成本的25%),单价曾高达7.5万美元。半固态(MEMS、振镜)及固态(OPA、相控阵)扫描技术的普及,彻底消除了运动部件:

    • MEMS扫描:通过微机电系统(如禾赛的“Pandar”系列)实现光束偏转,组装自动化率达95%,校准成本下降80%,单价降至1500-3000美元(2024年);
    • 固态扫描(如Luminar的Iris):采用光学相控阵(OPA)技术,通过电信号控制光束方向,无任何机械部件,批量生产后单价可降至500美元以下(预计2026年)。

(二)供应链优化:本地化与垂直整合,压缩中间环节成本

激光雷达的核心组件(激光器、探测器、光学元件)过去依赖进口(如美国Lumentum、德国Osram),进口成本占比约40%。近年来,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垂直整合,逐步实现核心组件国产化,大幅降低供应链成本。

  1. 核心组件国产化

    • 激光器:华工科技、长光华芯的VCSEL激光器已批量应用于车载激光雷达(如小鹏P7i的激光雷达),成本较进口产品低30%-40%;
    • 探测器:深圳阜时科技的SPAD阵列芯片(用于大疆Livox激光雷达),单价较进口的英飞凌产品低25%;
    • 光学元件:舜宇光学、水晶光电的塑料光学镜头(替代传统玻璃镜头),成本下降50%(塑料镜头的注塑工艺适合批量生产,而玻璃镜头需研磨抛光)。
  2. 垂直整合降低中间成本
    头部厂商(如华为、禾赛)通过垂直整合(自主生产激光器、探测器、ASIC芯片),减少了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压缩了中间环节成本(如供应链管理成本、物流成本)。例如,华为的“昇腾”系列ASIC芯片(用于激光雷达信号处理),较外购的FPGA芯片成本下降约70%(2024年数据)。

(三)规模效应:下游需求爆发,单位固定成本快速分摊

激光雷达的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如研发、设备、厂房)占比约30%,规模效应是降低单位固定成本的关键。随着自动驾驶汽车(L2+级)的普及,激光雷达出货量呈爆发式增长:

  • 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约120万台(较2022年增长85%);
  • 2024年预计出货量超200万台(主要来自特斯拉、小鹏、比亚迪等车企的订单);
  • 券商API数据[0]显示,当出货量从10万台增加到100万台时,单位固定成本可下降约50%(研发成本分摊至更多产品,设备利用率提升)。

例如,禾赛科技的“AT128”激光雷达,2023年出货量约30万台,单位成本约800美元;2024年出货量预计超60万台,单位成本将降至500美元以下(规模效应贡献约30%的成本下降)。

(四)标准化与模块化:减少定制化,提高生产效率

激光雷达的定制化设计(如针对不同车企的外观、接口需求)曾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每条生产线仅能生产1-2种型号),成本增加约20%。近年来,行业逐步推动标准化与模块化,减少定制化需求:

  1. 接口标准化:汽车行业协会(如SAE)制定了激光雷达的接口标准(如CAN FD、Ethernet),使得激光雷达可以适配不同车企的电子电气架构(EEA),减少定制化接口设计成本;
  2. 模块化设计:将激光雷达分为“发射模块、接收模块、扫描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四大标准模块,每个模块可批量生产(如发射模块采用统一的VCSEL阵列),然后根据客户需求组装(如调整扫描范围、探测距离)。例如,速腾聚创的“M1”激光雷达,通过模块化设计,生产效率提升40%,定制化成本下降30%。

三、成本下降的财经影响

  1. 厂商毛利率提升:随着成本下降,激光雷达厂商的毛利率逐步改善。例如,禾赛科技2023年毛利率约45%(较2022年提升10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30%)和技术迭代(25%);
  2. 下游客户成本优化:车企的激光雷达成本占比(整车成本)从2020年的5%降至2024年的2%(如小鹏P7i的激光雷达成本约500美元,占整车成本的1.5%),提高了车企的盈利能力;
  3. 行业竞争加剧:成本下降吸引更多厂商进入激光雷达领域(如华为、大疆),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2024年激光雷达平均价格较2023年下降约20%),但头部厂商(如禾赛、华为)因技术与规模优势,仍能保持较高毛利率。

四、结论与展望

激光雷达成本下降的核心路径是技术迭代(固态化、集成化)、供应链优化(本地化、垂直整合)、规模效应(出货量增长)、标准化(减少定制化)。预计2025-2027年,随着固态激光雷达(如OPA、相控阵)的批量应用,激光雷达平均成本将降至300美元以下(L2+级自动驾驶),推动其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普及。

从财经角度看,激光雷达厂商的盈利能力将逐步改善(毛利率提升至50%以上),而下游车企的成本压力将进一步缓解(激光雷达成本占比降至1%以下)。未来,技术迭代(如全固态激光雷达)和规模效应(出货量超1000万台)将继续推动成本下降,激光雷达有望成为自动驾驶的“标配”传感器。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