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H股融资优势分析:规模、估值与国际化

本文从融资规模、投资者基础、估值水平等五大维度,分析科创板+H股双重上市的融资优势,结合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案例,探讨科技企业如何通过双重上市最大化融资效益。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0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科创板+H股融资优势分析报告

一、引言

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企业的核心板块,自2019年推出以来已成为科技企业国内融资的主阵地;而H股市场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的金融枢纽,是企业国际化融资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选择“科创板+H股”双重上市或分步上市(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两个市场的协同效应,最大化融资优势。本文从融资规模、投资者基础、估值水平、监管协同、品牌效应五大维度,结合案例数据,系统分析科创板+H股的融资优势。

二、核心融资优势分析

(一)融资规模:叠加效应显著,满足大规模资金需求

科创板与H股的融资规模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科创板针对科技企业的“包容式”上市标准(如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红筹架构企业回归),降低了企业国内融资的门槛;而H股市场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和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企业提供了额外的融资渠道。两者结合,企业可获得远超过单一市场的融资总额。

案例验证:百济神州(688235.SH/06160.HK)作为“科创板+H股”的典型案例,其融资规模充分体现了双重市场的优势:

  • 2018年8月,百济神州在H股上市,融资额约85亿港元(约合77亿元人民币);
  • 2021年12月,百济神州回归科创板,融资额约222亿元人民币
  • 两次融资合计约299亿元人民币,远超过单一市场的融资能力(如仅在H股上市的企业平均融资额约50-100亿港元)。

此外,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2020年在科创板融资约59亿元,2018年在H股融资约32亿港元(约合29亿元),合计约88亿元,同样体现了叠加效应。

(二)投资者基础:多元化与国际化,降低单一市场依赖

科创板的投资者以国内机构(如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和个人投资者为主,而H股的投资者以**国际机构(如摩根大通、贝莱德、主权财富基金)**为主。双重上市可将投资者结构从“单一国内”扩展至“全球多元”,降低对单一市场投资者的依赖,分散市场波动风险。

数据支撑

  • 百济神州H股股东中,国际机构占比约60%(2023年年报),包括摩根大通(持股5.12%)、贝莱德(持股4.87%)等;
  • 科创板股东中,国内机构占比约35%(2023年年报),包括易方达基金(持股2.1%)、华夏基金(持股1.8%)等;
  • 双重上市后,投资者结构覆盖了国内、国际的机构与个人,显著提升了股东基础的稳定性。

优势:国际机构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国际视野和资源(如产业合作、技术引进),有助于企业全球化发展。

(三)估值水平:互补性估值,优化企业价值体现

科创板与H股的估值逻辑存在差异:

  • 科创板更看重企业的科技含量(如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和成长潜力,对未盈利企业的估值容忍度较高(如百济神州科创板上市时,尽管未盈利,仍获得了约1500亿元的估值);
  • H股更看重企业的盈利质量(如净利润、现金流)和国际竞争力,对成熟企业的估值更理性(如百济神州H股上市时,估值约600亿港元,约合550亿元人民币)。

互补效应:双重上市可让企业在两个市场获得不同的估值溢价,优化整体估值水平。例如:

  • 百济神州科创板估值(2023年末约1200亿元)高于H股估值(约800亿港元,约合730亿元),主要因科创板投资者更看重其研发管线(如PD-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的成长潜力;
  • 君实生物科创板估值(2023年末约400亿元)高于H股估值(约250亿港元,约合230亿元),同样因科创板对其创新药研发的溢价。

优势:企业可根据两个市场的估值差异,选择在估值较高的市场进行再融资(如定增、配股),最大化融资效率。

(四)监管协同与流动性:互联互通,提升资金效率

科创板与H股的监管协同(如沪港通、深港通)让投资者可以跨市场买卖股票,提升了股票的流动性。例如:

  • 百济神州科创板股票可通过沪港通被香港投资者买卖,H股股票可通过深港通被内地投资者买卖;
  • 2023年,百济神州科创板日均成交量约5亿元,H股日均成交量约3亿港元(约合2.7亿元),合计日均成交量约7.7亿元,远超过单一市场的流动性。

监管优势:上交所与港交所的合作(如《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简化了企业双重上市的流程,减少了合规成本(如信息披露要求的协同)。例如,百济神州在科创板和H股的信息披露内容基本一致,仅需调整部分格式,降低了企业的合规负担。

(五)品牌与国际影响力:双重背书,提升企业形象

科创板是中国“硬科技”的标杆板块,H股是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双重上市相当于获得了国内与国际的双重背书,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案例

  • 百济神州在科创板上市后,成为“科创板市值第一股”(2021年末市值约2000亿元),提升了其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
  • 在H股上市后,成为“香港生物科技板块龙头”(2018年末市值约600亿港元),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的报道);
  • 双重上市后,百济神州的品牌影响力从“国内”扩展至“全球”,有助于其拓展国际市场(如在美国、欧洲的药物上市申请)和吸引国际合作伙伴(如与诺华、辉瑞的合作)。

三、挑战与应对

尽管科创板+H股融资优势显著,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 合规成本:双重上市需要满足两个市场的监管要求(如科创板的《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H股的《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
  • 汇率风险:H股融资款为港元,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汇率波动会影响实际融资额(如2023年港元兑人民币贬值约5%,百济神州H股融资的222亿元人民币实际到账约211亿元);
  • 市场波动:两个市场的波动可能不同步(如2022年科创板下跌约30%,H股下跌约20%),增加了企业股价的波动风险。

应对措施

  • 企业可通过**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合规成本;
  • 通过**外汇套期保值(如远期合约、期权)**对冲汇率风险;
  • 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债券融资、银行贷款)**降低对股权融资的依赖,分散市场波动风险。

四、结论

科创板+H股的融资优势主要体现在融资规模的叠加、投资者基础的多元化、估值水平的优化、监管协同与流动性的提升、品牌与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五大方面。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而言,双重上市是实现大规模融资、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案例总结:百济神州通过“科创板+H股”融资,获得了约299亿元的资金,支持了其研发管线(如PD-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的推进,成为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君实生物通过双重融资,获得了约88亿元的资金,支持了其创新药(如特瑞普利单抗)的研发与商业化,成为国内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玩家。

建议:科技企业在考虑融资时,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如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战略目标(如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拓展),选择“科创板+H股”的双重上市模式,最大化融资优势。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如百济神州(688235.SH)、君实生物(688180.SH)的财务报表、股东数据等。)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