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融资规模、投资者基础、估值水平等五大维度,分析科创板+H股双重上市的融资优势,结合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案例,探讨科技企业如何通过双重上市最大化融资效益。
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企业的核心板块,自2019年推出以来已成为科技企业国内融资的主阵地;而H股市场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的金融枢纽,是企业国际化融资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选择“科创板+H股”双重上市或分步上市(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两个市场的协同效应,最大化融资优势。本文从融资规模、投资者基础、估值水平、监管协同、品牌效应五大维度,结合案例数据,系统分析科创板+H股的融资优势。
科创板与H股的融资规模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科创板针对科技企业的“包容式”上市标准(如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红筹架构企业回归),降低了企业国内融资的门槛;而H股市场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和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企业提供了额外的融资渠道。两者结合,企业可获得远超过单一市场的融资总额。
案例验证:百济神州(688235.SH/06160.HK)作为“科创板+H股”的典型案例,其融资规模充分体现了双重市场的优势:
此外,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2020年在科创板融资约59亿元,2018年在H股融资约32亿港元(约合29亿元),合计约88亿元,同样体现了叠加效应。
科创板的投资者以国内机构(如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和个人投资者为主,而H股的投资者以**国际机构(如摩根大通、贝莱德、主权财富基金)**为主。双重上市可将投资者结构从“单一国内”扩展至“全球多元”,降低对单一市场投资者的依赖,分散市场波动风险。
数据支撑:
优势:国际机构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国际视野和资源(如产业合作、技术引进),有助于企业全球化发展。
科创板与H股的估值逻辑存在差异:
互补效应:双重上市可让企业在两个市场获得不同的估值溢价,优化整体估值水平。例如:
优势:企业可根据两个市场的估值差异,选择在估值较高的市场进行再融资(如定增、配股),最大化融资效率。
科创板与H股的监管协同(如沪港通、深港通)让投资者可以跨市场买卖股票,提升了股票的流动性。例如:
监管优势:上交所与港交所的合作(如《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简化了企业双重上市的流程,减少了合规成本(如信息披露要求的协同)。例如,百济神州在科创板和H股的信息披露内容基本一致,仅需调整部分格式,降低了企业的合规负担。
科创板是中国“硬科技”的标杆板块,H股是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双重上市相当于获得了国内与国际的双重背书,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案例:
尽管科创板+H股融资优势显著,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应对措施:
科创板+H股的融资优势主要体现在融资规模的叠加、投资者基础的多元化、估值水平的优化、监管协同与流动性的提升、品牌与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五大方面。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而言,双重上市是实现大规模融资、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案例总结:百济神州通过“科创板+H股”融资,获得了约299亿元的资金,支持了其研发管线(如PD-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的推进,成为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君实生物通过双重融资,获得了约88亿元的资金,支持了其创新药(如特瑞普利单抗)的研发与商业化,成为国内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玩家。
建议:科技企业在考虑融资时,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如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战略目标(如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拓展),选择“科创板+H股”的双重上市模式,最大化融资优势。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如百济神州(688235.SH)、君实生物(688180.SH)的财务报表、股东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