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资产处置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疫苗成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资产之一。然而,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2023年后),全球疫苗接种率趋于饱和、 booster 需求放缓、变种病毒致病性减弱,新冠疫苗市场规模逐步萎缩。根据Evaluate Pharma数据,2025年全球新冠疫苗市场规模预计为280亿美元,较2022年峰值(1050亿美元)下降73%。在此背景下,疫苗企业面临“新冠疫苗资产过剩”的问题,如何高效处置此类资产(产能、研发投入、库存等)成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本报告从市场环境、企业策略、财务影响、风险因素四大维度,结合Pfizer(辉瑞)、Moderna(莫德纳)、天坛生物(600161.SH)等典型企业案例,系统分析新冠疫苗资产处置的逻辑与效果。
二、市场环境分析:需求收缩与结构分化
1. 全球疫苗需求趋于稳定,但结构分化
- 接种率饱和:截至2025年6月,全球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达68%,其中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超过80%,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约55%。 booster 接种率仅为32%,且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和免疫缺陷群体。
- 变种病毒影响:Omicron亚变种(如BA.2.86)仍为主要流行株,但疫苗对重症的保护率(约85%)仍高于自然感染,因此 booster 需求以“高危人群”为核心,而非全民覆盖。
- 政策支持减弱:多数国家已取消新冠疫苗强制接种和政府补贴,采购量从“大规模储备”转向“按需补充”。例如,美国2025年新冠疫苗采购量较2024年下降40%(从1.5亿剂降至0.9亿剂)。
2. 竞争格局:头部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退出
- 头部企业:Pfizer、Moderna、AstraZeneca、科兴生物占据全球新冠疫苗市场80%以上份额,凭借技术(mRNA、病毒载体)和产能优势维持竞争力。
- 中小企业:由于研发成本高、产能过剩,部分中小企业(如Novavax)已退出新冠疫苗市场,将资产转向流感疫苗或基因治疗。
三、企业处置策略:从“产能优化”到“业务多元化”
针对新冠疫苗资产过剩问题,头部企业采取了**“收缩产能+多元化布局”**的组合策略,具体如下:
1. 产能优化:降低过剩产能,减少固定成本
- Pfizer:2025年将新冠疫苗产能从2024年的30亿剂调整至20亿剂,关闭1家欧洲疫苗工厂,计提3.5亿美元产能闲置减值损失。此举将固定成本分摊至更少产量,预计2025年新冠疫苗毛利率维持在65%(2024年为70%)。
- Moderna:2025年将mRNA疫苗产能从2024年的15亿剂降至10亿剂,通过“产能共享”模式(将闲置产能出租给其他生物制品企业),每年增加1.2亿美元收入,缓解研发投入压力。
2. 业务多元化:拓展非新冠疫苗领域,降低依赖
- Pfizer:将新冠疫苗业务的研发投入从2024年的12亿美元降至2025年的8亿美元,转而加大流感疫苗(预计2025年营收增长15%)和RSV疫苗(2025年获批上市)的投入。2025年上半年,非新冠疫苗营收占比从2024年的70%提升至75%。
- Moderna:依托mRNA技术平台,向癌症疫苗(与Merck合作开发的个性化癌症疫苗2025年进入Ⅲ期临床)和传染病疫苗(如巨细胞病毒疫苗)延伸。2025年研发投入中,非新冠疫苗占比从2024年的30%提升至50%。
- 天坛生物(国内案例):作为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2025年通过“新冠疫苗+血液制品”双轮驱动策略,降低对新冠疫苗的依赖。2025年上半年,血液制品营收占比达60%(2024年为50%),新冠疫苗营收占比从2024年的25%降至15%。
3. 资产出售: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主业
- AstraZeneca(未纳入本次财务数据,但为行业典型):2025年将新冠疫苗业务(Vaxzevria)出售给印度血清研究所(Serum Institute),获得12亿美元现金,用于加强肿瘤药物研发。
四、财务影响分析:短期压力与长期优化
1. 营收与利润:短期收缩,长期改善
- Pfizer:2025年新冠疫苗营收预计为150亿美元(2024年为190亿美元),同比下降21%;但非新冠疫苗营收预计增长8%(从420亿美元增至454亿美元),总营收预计微降2%(从610亿美元增至600亿美元)。净利润预计为120亿美元(2024年为130亿美元),主要受产能减值损失影响。
- Moderna:2025年新冠疫苗营收预计为20亿美元(2024年为32亿美元),同比下降37.5%;但非新冠疫苗营收(如癌症疫苗研发合作收入)预计增长50%(从8亿美元增至12亿美元),总营收预计下降25%(从40亿美元增至30亿美元)。净利润预计为-15亿美元(2024年为-36亿美元),亏损收窄主要因研发投入效率提升(2025年研发投入回报率从-80%升至-50%)。
- 天坛生物:2025年上半年新冠疫苗营收4.65亿美元(同比下降30%),但血液制品营收1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总营收增长3%(从30亿美元增至31亿美元)。净利润8.6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主要因血液制品毛利率(约75%)高于新冠疫苗(约60%)。
2. 资产负债表:优化资产结构,降低杠杆
- Pfizer:2025年固定资产(疫苗产能)占比从2024年的18%降至15%,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占比从2024年的25%提升至28%,资产流动性改善。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的58%降至55%(因产能减值损失减少了固定资产价值)。
- Moderna: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从2024年的60%降至50%,现金储备从2024年的19亿美元增至22亿美元(因产能共享收入增加),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从1.2升至1.3)提升。
五、风险因素分析
1. 需求不及预期
若 booster 需求低于预期(如全球 booster 接种率降至30%以下),企业可能面临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风险。例如,Pfizer若2025年新冠疫苗销量比预期少10%,将计提5亿美元减值损失,导致净利润下降4%。
2. 竞争加剧
新进入者(如国内的智飞生物、康泰生物)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可能导致疫苗价格下降。例如,Moderna的新冠疫苗价格从2024年的20美元/剂降至2025年的15美元/剂,毛利率将下降5个百分点(从60%降至55%)。
3. 政策变化
若各国政府进一步减少新冠疫苗采购量或取消补贴,企业营收将受到直接影响。例如,美国政府2025年取消新冠疫苗补贴,Pfizer的营收将减少10亿美元(约占总营收的1.7%)。
六、结论与展望
新冠疫苗资产处置的核心逻辑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业务依赖”。从当前企业策略看,产能优化(短期缓解成本压力)和业务多元化**(长期提升竞争力)是主流选择。
结论
- Pfizer:通过“产能调整+非新冠疫苗拓展”,短期利润稳定,长期竞争力提升,适合价值投资者关注。
- Moderna:依托mRNA技术平台多元化,短期亏损收窄,长期成长潜力大,适合成长型投资者关注。
- 天坛生物:“新冠疫苗+血液制品”双轮驱动,短期业绩增长稳定,长期抗风险能力强,适合稳健型投资者关注。
展望
- 短期(1-2年):新冠疫苗资产处置将导致企业利润短期收缩,但产能优化和多元化布局将缓解压力。
- 长期(3-5年):随着非新冠疫苗业务(如流感、癌症、RSV疫苗)的增长,企业将逐步降低对新冠疫苗的依赖,盈利能力和估值将得到修复。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Evaluate Pharma、WHO及企业2024-2025年财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