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6200亿元,同比增长19.2%。报告分析消费升级、餐饮降本及冷链技术如何驱动行业增长,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
预制菜作为“便捷餐饮”的核心载体,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6200亿元,同比增长19.2%;2024年上半年延续高增,规模达3500亿元,同比增长17.6%。从渗透率看,中国预制菜在餐饮渠道的渗透率约12%(即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比例),而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渗透率均超过30%,显示中国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分渠道看,餐饮渠道是预制菜的主要需求方,占比约60%(如连锁快餐、团餐企业通过预制菜降低后厨成本);C端(家庭消费)占比约40%,且增速更快(2024年上半年C端增速达22%),主要驱动因素是Z世代和新中产对“便捷、高效”餐饮的需求升级。
Z世代(1995-2010年出生)已成为预制菜的核心消费群体,占比约55%。该群体更倾向于“少做饭、做简餐”,愿意为“节省时间”付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C端预制菜消费者中,68%表示“每周至少购买1次预制菜”,其中“加班族”和“年轻父母”的购买频率更高。此外,预制菜的“标准化口感”也契合消费升级趋势,如高端预制菜(如佛跳墙、波士顿龙虾预制菜)的销量增速超过30%,显示消费者对“品质便捷”的需求提升。
传统餐饮企业的核心成本包括人力(占比约25%)、食材(占比约35%)和后厨运营(占比约15%)。预制菜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冷链配送”,大幅降低了这些成本:
因此,连锁餐饮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老乡鸡)的预制菜使用比例逐年提升,2024年已达40%以上,部分品牌(如西贝莜面村)甚至推出了“预制菜+堂食”的混合模式。
预制菜的核心痛点是“口感保留”和“运输成本”。近年来,冷链物流的发展(如液氮速冻技术、全程温控配送)大幅提升了预制菜的品质:
此外,AI技术在预制菜研发中的应用(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口味偏好,优化产品配方),也提升了产品的适配性和竞争力。
目前,中国预制菜行业竞争格局呈现“散、小、乱”的特点:
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新品研发”加速整合:
预制菜的核心原材料(如猪肉、蔬菜、食用油)占成本比约60%,原材料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利润。例如,2024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上涨25%,导致预制菜企业成本上升10%,部分企业提价5%,但销量下降8%,挤压了利润空间。
预制菜的“预加工”特性使其面临更高的食品安全风险(如防腐剂超标、微生物污染)。2023年某预制菜企业的产品被检测出亚硝酸盐超标,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市场份额下降3%,需要1-2年时间恢复。
中小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价格战频发。例如,预制酸菜鱼的价格从2022年的25元/份降至2024年的18元/份,部分企业的毛利率从30%降至20%以下。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7500亿元,增速约18%;2025年有望突破9000亿元,增速约20%。主要驱动因素:
随着渗透率提升至30%(接近美国水平),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以上。长期增长逻辑:
预制菜业务处于“快速增长期”,短期受消费升级和餐饮降本驱动,长期受技术进步和供应链优化支撑,增长潜力巨大。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新品研发”加速整合,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中小企业需通过“差异化竞争”(如聚焦特色菜系、高端产品)才能存活。总体来看,预制菜业务是未来5-10年的“黄金赛道”,值得投资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