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TOP50房企超六成亏损,亏损总额超1200亿元。报告深度剖析市场需求疲软、高库存、融资分化及成本上升等核心原因,解读行业分化与重构趋势,展望去库存与转型方向。
根据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权威机构(如克而瑞、中指研究院)的统计,2024年以来,中国TOP50房企(按销售额排名)的盈利状况持续恶化。2024年全年,TOP50房企中约65%的企业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负,亏损总额超过1200亿元;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68%,亏损面持续扩大。其中,民营房企亏损尤为严重,约80%的民营TOP50房企处于亏损状态,而国企、央企房企的亏损比例仅为30%左右,行业分化显著。
TOP50房企超六成亏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市场环境、政策调控、企业自身经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核心矛盾在于“收入下滑”与“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
2024年以来,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负增长(2024年同比下降8.5%,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0.2%[0]),销售额增速也由正转负(2024年同比下降5.7%)。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包括:
TOP50房企的库存去化周期(按商品房待售面积/月均销售面积计算)由2021年的12个月延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18个月[0],部分城市(如沈阳、长春)甚至超过24个月。高库存导致:
“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不小于1)监管政策要求房企降杠杆,导致房企不得不减少拿地、处置资产(如出售项目公司股权、物业板块),从而影响收入来源。同时,融资分化加剧:
TOP50房企超六成亏损不仅加剧了行业内部分化,也推动了行业生态的重构。
亏损企业多为中小房企或民营房企,而头部房企(如保利、万科、中海)凭借资金、信用优势,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市场份额。2024年,TOP10房企市场份额由2021年的35%提升至42%[0],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至45%。
国企、央企房企的融资成本低、资金充足,而民营房企融资难度大、资金链紧张,导致行业内“国进民退”趋势加剧。2025年上半年,国企、央企房企拿地金额占比达60%,而民营房企仅占25%[0]。
超六成亏损可能促使政策适度放松,以缓解房企压力。2025年以来,部分城市(如郑州、济南)已优化限购限贷政策(如降低首付比例、放松限购区域),央行也通过降准、降息(2025年上半年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1.2万亿元)支持合理融资需求。
房企亏损可能导致购房者对行业前景的担忧,进一步抑制需求。2025年上半年,购房者信心指数(由中指研究院发布)降至58.2(低于荣枯线50),创2015年以来新低[0]。
房企需要通过降价促销、合作开发(如与国企、央企合作)、资产处置(如出售非核心业务)等方式加快库存去化。预计2025-2026年,TOP50房企的库存去化周期将逐步降至15个月以下。
央行、银保监会可能进一步放松对房企的融资限制(如扩大“三道红线”的适用范围、降低民营房企融资门槛),支持优质房企(如经营稳健的民营房企)融资。预计2025年下半年,民营房企债券发行规模将同比增长20%以上。
房企需要向轻资产、多元化方向转型,以降低对传统房地产开发的依赖。例如:
购房者更关注房屋质量、交付准时性,房企需要提升产品力(如打造高品质住宅、完善配套设施)和运营能力(如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按时交付),以修复购房者信心。
TOP50房企超六成亏损是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市场需求、政策调控、企业经营等多重矛盾的叠加。未来,房企需要通过去库存、融资改善、转型发展等方式应对挑战,而政策的适度放松将为行业复苏提供支撑。对于购房者而言,短期内市场仍以“去库存”为主,房价可能保持平稳或小幅下跌,建议谨慎选择优质房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