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球动力电池报废潮时间预测,涵盖装机量、电池寿命、梯次利用及政策影响,预计2028-2030年将迎来规模化报废峰值,年报废量或达300GWh。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NEV)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的存量积累已进入加速期。动力电池的报废潮不仅关系到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更影响着新能源产业链的可持续性。本文通过市场存量测算、电池寿命规律、梯次利用影响、政策与技术驱动四大维度,结合公开数据与行业研究,对动力电池报废潮的到来时间及核心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动力电池的报废量直接取决于前期装机量的积累。根据券商API数据[0]及SNE Research、GGII等机构公开报告[1],2020-2024年全球及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呈现指数级增长(见表1):
年份 | 全球装机量(GWh) | 中国装机量(GWh) | 同比增速(全球) | 同比增速(中国) |
---|---|---|---|---|
2020 | 137 | 63 | 41% | 37% |
2021 | 296 | 159 | 117% | 152% |
2022 | 494 | 294 | 67% | 85% |
2023 | 680 | 410 | 38% | 39% |
2024E | 850 | 520 | 25% | 27% |
数据解读:2021年是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的“爆发元年”,同比增速超10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2024年预计达61%)。装机量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未来5-8年(电池平均寿命)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以2021年全球296GWh装机量计算,若按5年寿命,2026年将有近300GWh电池进入退役流程;若按8年寿命,2029年将迎来峰值。
动力电池的报废时间主要由容量衰减决定。行业普遍认为,当电池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需求(乘用车要求续航≥300km,商用车要求≥200km),需进入退役流程。
动力电池的年衰减率约为2-3%(正常使用条件下)。以2021年装机的三元锂电池为例,初始容量100%,2022年衰减至97-98%,2023年94-96%,依此类推,2026年(5年后)衰减至85-88%,2029年(8年后)衰减至76-80%。因此,2026-2029年将是乘用车电池的集中退役期,商用车则提前至2024-2026年。
梯次利用是指电池从新能源汽车退役后,用于储能、基站供电等低功率需求场景,延长其生命周期。这一环节会直接推迟电池进入报废流程的时间,是影响报废潮到来的关键变量。
根据BNEF、GGII等机构预测[2],2023年全球梯次利用市场规模约15GWh,2025年将增至35GWh,2030年达到100GWh(年复合增速28%)。中国作为梯次利用的主要市场(占全球60%以上),2023年市场规模约9GWh,2025年预计21GWh。
以2021年退役的乘用车电池为例,若进入梯次利用(储能场景),寿命延长3年,则报废时间从2026年推迟至2029年;若延长5年,则推迟至2031年。因此,梯次利用的普及将使报废潮的峰值时间向后推移1-3年。
这些政策将强制提升电池回收利用率,推动更多电池进入报废流程,加速报废潮的到来。
技术进步将降低回收成本,使回收有利可图(如锂价为50万元/吨时,回收锂的成本约30万元/吨),从而激励企业主动回收电池,加速报废潮。
综合以上分析,动力电池报废潮的到来时间将受装机量、寿命、梯次利用、政策与技术四大因素共同影响,具体预测如下:
2028-2030年将是动力电池报废潮的规模化峰值期,全球年报废量将从2025年的约50GWh增至2030年的约300GWh(年复合增速48%);中国作为最大市场,年报废量将从2025年的30GWh增至2030年的180GWh(占全球60%)。
若梯次利用技术进一步成熟(如寿命延长至5年),则峰值时间可能推迟至2031-2032年,但不会改变整体趋势。
动力电池报废潮的到来是市场存量积累、电池寿命规律、政策与技术驱动的必然结果。尽管梯次利用会延缓报废时间,但装机量的指数级增长与政策的强制要求将使报废潮的峰值时间锁定在2028-2030年。对于产业链而言,提前布局回收技术(如直接回收)、拓展梯次利用场景(如储能)将是应对报废潮的关键策略。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SNE Research、GGII、BNEF等机构公开报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