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杭银银行2025年中报净息差变化趋势,探讨贷款收益率下行、存款成本上升及行业环境对净息差的影响,预测未来1-5年净息差走势。
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 NIM)是商业银行核心盈利能力指标,反映银行运用生息资产获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 \text{净息差} = \frac{\text{利息收入} - \text{利息支出}}{\text{平均生息资产}} ]
其中,利息收入主要来自贷款、同业拆放、债券投资等生息资产的收益;利息支出主要来自存款、同业负债、债券发行等付息负债的成本;平均生息资产为报告期内生息资产的平均值(通常用期末数近似)。
由于公开数据未直接披露“平均生息资产”指标,本文通过总资产减去非生息资产估算生息资产规模(非生息资产包括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并结合利息收支数据计算2025年中报净息差:
尽管缺乏历史数据,但结合行业环境与杭银银行自身业务特征,可推测其净息差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行,2023年以来1年期LPR累计下降0.20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降0.35个百分点。杭银银行作为区域城商行,贷款业务以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贷为主,这类贷款的收益率虽高于大型企业贷款,但受LPR下行传导影响,整体贷款收益率仍呈温和下降趋势,对净息差形成压制。
城商行的负债结构以零售存款为主(占比约60%-70%),受居民储蓄偏好提升及同业竞争加剧影响,定期存款占比持续上升(2024年全国城商行定期存款占比约55%),推高了存款平均成本。杭银银行作为杭州本地龙头城商行,为吸引存款,可能维持较高的定期存款利率(如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约1.95%,高于国有银行的1.65%),导致利息支出增长较快,挤压净息差空间。
杭银银行的总资产结构中,生息资产占比约56%(2025年中报数据),高于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约52%)。其中,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例约45%(主要为小微企业贷款),同业拆放及债券投资占比约55%(同业拆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债券投资以高信用等级债券为主,收益率稳定)。生息资产占比的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收益率下行对净息差的影响。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3年全国城商行净息差为1.98%,较2022年下降0.12个百分点;2024年进一步降至1.85%。杭银银行作为区域优质城商行,凭借区域客户粘性(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忠诚度高)、业务多元化(同业业务、投资业务收益稳定),净息差下降幅度可能小于行业平均水平(预计2025年净息差约1.90%-2.00%)。
杭银银行净息差呈温和收窄趋势,主要驱动因素为:
本文净息差估算基于2025年中报的期末生息资产(未使用平均生息资产),且缺乏2023-2024年历史数据,导致趋势分析存在一定误差。若需更准确的净息差变化趋势,建议获取杭银银行2023-2024年年报及月度生息资产/负债数据。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杭银银行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及公开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