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房企合同负债下降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销售端疲软、交付加速、政策监管及战略转型,并探讨其对市场景气度、收入增长及资金链的预示意义,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合同负债是指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义务,对于房企而言,合同负债的核心构成是“预收房款”(即预售商品房收到的款项)。根据会计准则,房企在预售阶段收到的房款不能直接确认为收入,需计入合同负债,待房屋交付(控制权转移)时结转至“主营业务收入”。因此,合同负债是房企未来收入的重要蓄水池,也是反映销售端景气度和资金链状况的关键指标。
结合2024-2025年行业数据及典型房企案例(如万科A、保利发展、碧桂园),合同负债下降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合同负债的源头是预售收入,若房企当期预售面积或金额下降,必然导致合同负债余额减少。202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如对房价下跌的预期、对房企交付能力的担忧),叠加部分城市限购、限贷政策未明显放松,导致预售量大幅下滑。
合同负债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加速交付——房企为改善现金流或提升当期业绩,将已预售项目提前交付,从而将合同负债结转至收入。这种情况常见于资金链紧张或需冲业绩的房企:
2023年以来,“保交楼”成为房地产调控的核心目标,各地纷纷加强预售资金监管,要求房企将预售款存入专用账户,仅能用于项目建设(如工程款、材料款),不得挪作他用。这种情况下,房企无法通过预售款扩张规模,甚至需减少预售以避免资金被过度监管,导致合同负债下降。
部分房企为降低杠杆、规避风险,调整业务策略,减少预售比例,转向现售或开发低杠杆产品(如商业地产、产业地产)。例如:
房企合同负债下降并非单一信号,需结合销售、交付、资金、政策等多维度分析,其预示的核心结论如下:
合同负债是“未来收入的先行指标”,若下降伴随预售量减少(而非加速交付),则说明市场需求疲软,购房者信心不足。2025年上半年,TOP100房企合同负债同比下降20.3%,同期销售金额下降25.7%,两者高度相关(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89),反映市场处于“需求收缩”阶段。
合同负债的下降会导致未来收入结转压力——若当前预售量减少,未来1-2年(房屋交付周期)的收入将面临下滑风险。例如,万科A2025年半年报合同负债下降18.6%,若按2024年结转率(35%)计算,2026年上半年收入将同比下降约6.5%。
合同负债是房企的“资金缓冲垫”,下降会导致资金流入减少,尤其是对于高杠杆房企(如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企业),可能加剧资金链紧张。2025年上半年,已有12家中小房企因合同负债下降、资金链断裂而申请破产,而国企(如保利、招商蛇口)因资金实力雄厚,合同负债下降幅度较小(约10%-15%),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合同负债下降若因加速交付(如保利发展),则说明“保交楼”政策取得成效,房企将更多资源用于交付,而非扩张;若因预售量减少(如碧桂园),则说明“稳市场”政策(如放松限购、降低房贷利率)尚未完全见效,需进一步调整。
房企合同负债下降是市场调整、政策调控、企业战略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预示意义是:
展望未来,若政策能放松预售资金监管(释放房企资金)、刺激市场需求(如降低房贷利率、放松限购),则合同负债下降幅度可能收窄;若市场持续低迷,部分高杠杆房企可能面临“合同负债下降→资金链断裂→交付困难”的恶性循环。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合同负债与销售金额的匹配度(若合同负债下降但销售金额稳定,可能是加速交付;若两者均下降,则需警惕销售风险)、房企的资金实力(国企优于民营)及战略转型进度(如现售比例、轻资产模式),以规避风险、把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