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房企经营活动现金流从收缩到修复的现状,探讨销售回款与成本管理的驱动因素,并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基于头部房企数据,揭示现金流改善的核心逻辑。
经营活动现金流是房企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反映了企业通过日常经营获取现金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偿债能力、扩张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近年来,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如“三道红线”)、市场需求变化及行业去杠杆压力影响,房企普遍将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作为核心战略。本文基于典型房企财务数据及行业动态,从现状特征、驱动因素、政策影响等维度,系统分析房企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改善情况。
选取万科A(000002.SZ)、保利发展(600048.SH)、碧桂园(02007.HK)、新城控股(601155.SH)、龙湖集团(00884.HK)五家头部房企作为样本,通过其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以下简称“OCF”)数据([0]),可总结出以下特征:
整体趋势:从负转正,逐步修复
2022年,受市场下行及疫情影响,样本房企OCF均值为-123.5亿元(其中碧桂园、新城控股均为负值);2023年,随着市场回暖及房企去化加速,OCF均值回升至35.2亿元(万科、保利发展实现正现金流);2024年,样本房企OCF均值进一步提升至187.6亿元,全部实现正现金流,其中龙湖集团(234.8亿元)、保利发展(212.5亿元)增速显著(分别较2023年增长45%、38%)。
结构分化:头部房企修复力度更明显
头部房企凭借品牌优势及运营能力,现金流改善幅度优于中小房企。例如,万科A 2024年OCF较2022年增长150%,主要得益于其“快周转”策略(存货周转率从2022年的0.28次提升至2024年的0.35次);保利发展则通过“精准拿地+优化产品结构”,实现OCF连续两年正增长(2023年154.3亿元、2024年212.5亿元)。
季度表现:季节性改善显著
从季度数据看,房企OCF呈现“前三季度积累、第四季度释放”的特征。2024年,样本房企第三季度OCF均值为89.7亿元,较第二季度增长32%,主要因房企在传统销售旺季(金九银十)加快去化,预收账款(合同负债)大幅增加(如万科A 2024年第三季度预收账款较年初增长18%)。
销售回款是房企经营活动现金流的主要流入项。2023年以来,房企通过“降价促销+线上营销”加快去化,销售回款率(销售回款/合同销售额)显著提升。例如,龙湖集团2024年销售回款率达92%(较2022年提升8个百分点),主要因其中高端产品去化周期缩短(从2022年的18个月降至2024年的12个月);保利发展则通过“首付分期+老业主推荐”策略,实现销售回款率连续两年超过90%。
房企通过“降本增效”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一方面,压缩拿地成本(如万科A 2024年拿地均价较2022年下降15%),降低土地购置支出;另一方面,优化供应链管理(如碧桂园与建材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降低材料成本约10%),减少工程支出。此外,房企通过“轻资产”模式(如代建业务),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改善现金流结构。
“三道红线”政策(2020年出台)要求房企控制负债水平,推动房企从“债务驱动”向“现金流驱动”转型。具体来看:
尽管房企经营活动现金流整体改善,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展望未来,房企需进一步强化“现金流为王”的理念,通过“提升销售回款率+优化成本结构+拓展多元化收入”(如物业、租赁业务),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持续改善。
综上,房企经营活动现金流已从2022年的“收缩期”进入“修复期”,头部房企(如保利发展、龙湖集团)改善幅度显著。其核心驱动因素为销售回款率提升与成本管理优化,而“三道红线”政策则倒逼房企转型,推动现金流管理升级。尽管面临市场与政策挑战,但房企通过战略调整,有望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持续改善,为行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