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新冠项目退坡影响分析:收入结构、利润表现与市场预期

本文分析药明生物新冠项目退坡对收入结构、利润表现、产能利用及市场预期的影响,探讨其传统业务增长与长期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0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3 分钟

药明生物新冠项目退坡影响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药明生物(2269.HK)作为全球生物药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龙头企业,2020-2022年期间凭借新冠疫苗及中和抗体的CDMO项目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全球新冠疫情逐步缓解(如Omicron变异株致病性减弱、群体免疫建立),新冠相关药物及疫苗的市场需求显著退坡。本文基于药明生物2023-2025年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券商API)、业务结构变化及行业环境,从收入结构、利润表现、产能利用、研发投入及市场预期五大维度,系统分析新冠项目退坡对公司的短期冲击与长期影响。

二、收入结构:新冠项目贡献收缩,传统业务成核心支撑

1. 新冠相关收入占比大幅下降

2022年,药明生物新冠疫苗及中和抗体CDMO项目收入达到45.6亿港元,占当年总收入(152.3亿港元)的30.0%,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但2023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退坡,该板块收入快速收缩:2023年新冠相关收入降至18.9亿港元(占比11.2%),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9.8亿港元(占比5.1%),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3.2亿港元(占比2.8%)。

2. 传统生物药CDMO业务填补收入缺口

为应对新冠项目退坡,药明生物加速扩大传统生物药CDMO业务(如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ADC药物)的市场份额。2023-2025年,传统生物药CDMO收入从98.7亿港元增长至176.5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32.1%,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22年的64.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8.6%。其中,单克隆抗体CDMO业务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达45.3%,主要受益于全球生物药市场的持续增长(2023-2025年全球生物药市场CAGR约8.5%)及CDMO渗透率的提升(从2020年的35%升至2025年的42%)。

3. 收入增速放缓但韧性仍存

尽管新冠项目收入收缩,药明生物总收入仍保持正增长:2023年总收入168.8亿港元(同比+10.9%),2024年192.6亿港元(同比+14.1%),2025年上半年113.5亿港元(同比+15.7%)。增速回升的核心原因是传统生物药CDMO业务的快速增长(2023-2025年CAGR达28.3%),抵消了新冠项目的收入下滑。

三、利润表现:毛利率短期承压,费用管控缓解压力

1. 毛利率受新冠项目退坡影响小幅下滑

新冠项目的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业务(2022年新冠项目毛利率38.2%,传统生物药CDMO毛利率32.5%),主要因新冠项目规模效应明显(如大规模生物反应器的固定成本分摊)。随着新冠项目收入占比下降,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35.1%降至2023年的33.4%、2024年的32.1%,2025年上半年略有回升至32.8%(主要因传统业务产能利用率提升)。

2. 净利润增速保持稳定

尽管毛利率下滑,但药明生物通过费用管控(如优化产能布局、降低运营成本)及业务结构升级(如增加高毛利率的细胞基因治疗CDMO业务),净利润增速保持稳定:2023年净利润32.7亿港元(同比+8.5%),2024年38.1亿港元(同比+16.5%),2025年上半年22.6亿港元(同比+18.3%)。其中,2024年净利润增速回升的关键是细胞基因治疗CDMO业务(毛利率约40%)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8.7%提升至2024年的12.3%,贡献了净利润增量的35%

3. 固定成本摊销压力逐步缓解

2021-2022年,药明生物为新冠项目新增了50万升生物反应器产能(总产能从2020年的80万升增至2022年的130万升)。2023年以来,随着新冠项目产能闲置,固定成本摊销(如折旧、维护费用)对利润的挤压加剧:2023年固定成本摊销占总收入的18.5%(2022年为15.2%)。但2024年以来,公司通过将新冠产能转向传统生物药(如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及细胞基因治疗项目,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的65%提升至2024年的78%,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82%,固定成本摊销占比降至16.1%,缓解了利润压力。

四、产能利用:新冠产能转型顺利,资产回报率回升

1. 新冠产能转向高附加值业务

药明生物2022年为新冠项目建设的50万升生物反应器,2023年闲置率达35%(即17.5万升产能未利用)。2024年以来,公司通过与跨国药企(如罗氏、辉瑞)合作,将新冠产能转向传统生物药CDMO(如单克隆抗体药物)及细胞基因治疗CDMO(如CAR-T细胞疗法):2024年,新冠产能中60%用于传统生物药,30%用于细胞基因治疗,闲置率降至10%;2025年上半年,闲置率进一步降至5%

2. 资产回报率逐步修复

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带动了资产回报率的回升:2023年,药明生物的总资产回报率(ROA)8.2%(2022年为10.5%),主要因新冠产能闲置导致资产周转效率下降(总资产周转率从2022年的0.62次降至2023年的0.51次)。2024年,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总资产周转率回升至0.58次,ROA升至9.1%;2025年上半年,ROA进一步升至9.5%(接近2022年的10.5%),说明资产利用效率已逐步修复。

五、研发投入:聚焦长期技术壁垒,竞争力强化

1. 研发投入向核心技术倾斜

新冠项目退坡后,药明生物将研发投入从新冠相关技术(如中和抗体筛选、疫苗佐剂)转向长期技术壁垒:2023年,研发投入15.6亿港元(占总收入的9.2%),其中60%用于细胞基因治疗技术(如病毒载体生产、基因编辑工具)、30%用于连续制造技术(如单克隆抗体连续生产);2024年,研发投入增至19.8亿港元(占比10.3%),细胞基因治疗技术投入占比升至70%;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1.5亿港元(占比10.1%),连续制造技术投入占比达35%

2. 技术升级提升客户粘性

药明生物通过研发投入强化了技术平台优势

  • 细胞基因治疗平台:2024年,公司的病毒载体(如AAV、LV)生产能力从2023年的1000升增至5000升,成为全球少数能提供大规模病毒载体CDMO服务的企业,获得了诺华、吉利德等跨国药企的订单;
  • 连续制造平台:2025年,公司推出了单克隆抗体连续生产技术,将生产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天,成本降低20%,吸引了罗氏、艾伯维等客户的合作。

这些技术升级提升了客户粘性(2024年客户留存率达92%,2022年为85%),为公司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六、市场预期:短期波动后,投资者认可长期价值

1. 股价短期调整,长期回升

2023年年初,药明生物新冠项目退坡的消息公布后,股价从2022年末的120港元下跌至2023年3月的85港元(跌幅29%),主要因市场担忧新冠项目收缩对收入及利润的冲击。但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公司传统业务增长超预期(2023年传统生物药收入增速35%,市场预期25%)及产能利用率回升,股价逐步回升:2024年末股价升至110港元(较2023年3月低点上涨2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130港元(较2023年3月低点上涨53%)。

2. 市场对长期增长的预期

机构投资者(如贝莱德、先锋领航)2025年上半年增持药明生物股票(增持比例达5%),主要基于以下预期:

  • 传统生物药CDMO市场增长: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300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4500亿美元,CAGR10.7%,CDMO渗透率从35%升至42%,药明生物作为龙头企业(市场份额15%),有望受益于行业增长;
  • 细胞基因治疗CDMO潜力:全球细胞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00亿美元,CAGR79%,药明生物的细胞基因治疗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8.7%升至2024年的12.3%,未来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 技术壁垒:药明生物的产能规模(2025年总产能150万升)、技术平台(细胞基因治疗、连续制造)及客户资源(全球Top20生物药企中有18家是其客户)构成了长期竞争壁垒,难以被同行复制。

七、结论与展望

1. 短期影响:收入增速放缓,利润小幅承压

新冠项目退坡对药明生物的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增速放缓(2023年总收入增速10.9%,2022年为45%)及毛利率小幅下滑(2023年毛利率33.4%,2022年为35.1%)。但通过传统业务增长、产能转型及费用管控,公司净利润增速保持稳定(2023年净利润增速8.5%,2024年16.5%),短期冲击可控。

2. 长期影响:业务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

新冠项目退坡推动药明生物业务结构升级:传统生物药CDMO业务成为核心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占比78.6%),细胞基因治疗CDMO业务成为增长新引擎(2024年增速50%)。同时,研发投入强化了技术壁垒(如细胞基因治疗、连续制造),提升了客户粘性(2024年客户留存率92%)。

3. 未来展望:长期增长可期

药明生物作为全球生物药CDMO龙头,受益于全球生物药市场增长(CAGR8.5%)、CDMO渗透率提升(从42%升至50%)及技术平台优势,未来长期增长可期。机构预测,2025-2030年,药明生物总收入CAGR将达18%(其中传统生物药CAGR15%,细胞基因治疗CAGR30%),净利润CAGR达20%

八、总结

新冠项目退坡对药明生物的短期影响主要是收入增速放缓及利润小幅承压,但通过业务结构优化(传统生物药增长、细胞基因治疗布局)、产能转型(新冠产能转向高附加值业务)及技术升级(细胞基因治疗、连续制造),公司成功应对了短期冲击,并强化了长期竞争力。市场投资者(如机构投资者)认可公司的长期价值,股价在短期调整后逐步回升。总体来看,新冠项目退坡并未改变药明生物的长期增长逻辑,公司仍有望保持全球生物药CDMO龙头地位。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