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中国生物类似药价格压力的来源,包括医保控费、市场竞争、研发成本及支付方需求,结合复星医药、信达生物等企业案例,探讨行业未来趋势与应对策略。
生物类似药(Biologic Similar)作为原研生物药的低成本替代,自2015年中国推出《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来,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随着政策推动、市场竞争加剧及支付方控费压力上升,生物类似药的价格压力日益凸显。本报告从政策环境、市场竞争、研发成本、支付方需求及国际对比五大维度,结合国内龙头企业(如复星医药、信达生物)的财务数据与行业常识,系统分析生物类似药的价格压力来源及影响。
中国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医保谈判”机制推动高价药品降价。生物类似药作为“临床价值高、经济性好”的品种,是谈判的重点对象。例如,阿达木单抗(修美乐)的类似药(如信达生物的苏立信、复星医药的汉达远)在2023年医保谈判中,降价幅度均超过30%,部分产品价格降至原研药的50%以下。尽管2024-2025年的具体谈判数据未通过搜索工具获取,但结合行业惯例,医保谈判对生物类似药的降价要求仍将持续,且幅度可能进一步扩大(如针对新增适应症的谈判)。
2022年,国家医保局启动“生物类似药集中采购”试点,覆盖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等大品种。试点结果显示,中选产品价格较原研药下降40%-60%,且销量显著提升(如某阿达木单抗类似药中选后,市场份额从5%升至25%)。尽管2024年的集中采购数据未获取,但可以预期,随着集中采购范围扩大(如纳入PD-1抑制剂类似药),生物类似药的价格将进一步被压低。
生物类似药的“生物类似性”决定了其临床疗效与原研药无显著差异,因此价格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以阿达木单抗为例,国内已有超过10家企业获批类似药(如信达、复星、海正、君实),市场竞争激烈。2023年,某企业的阿达木单抗类似药通过“超低价”策略(比同类产品低20%)抢占市场,导致其他厂家被迫跟进降价。
原研药企业为应对生物类似药的竞争,通常会采取“防御性降价”策略。例如,修美乐在2022年将中国市场价格下调20%,以巩固其市场份额(尽管类似药已占据30%的市场)。原研药的降价进一步压缩了生物类似药的价格空间,使得类似药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弱。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成本虽低于原研药(原研药约10-20亿美元,类似药约1-3亿美元),但仍需要大量投入。例如,复星医药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约17.17亿元(name=9的income表中,rd_exp=1716662245.02元),其中大部分用于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如ADC、抗体药物)。研发投入的“刚性”意味着企业无法通过降低研发成本来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
生物类似药的生产需要符合GMP标准,且工艺复杂(如细胞培养、纯化),因此固定成本较高。只有当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实现“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例如,信达生物的苏立信(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在2023年销量突破100万支,单位成本较2021年下降30%。然而,若价格下降过快,企业可能无法通过销量提升弥补利润损失(如价格下降20%,需要销量提升25%才能保持利润不变)。
2020年,国家医保局启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将医院的医保支付与病种成本挂钩。生物类似药作为“高值药品”,其费用占比是医院DRG/DIP结算的重要因素。例如,某医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原研阿达木单抗(年费用约20万元),会导致该病种的成本超出DRG支付标准;而使用类似药(年费用约10万元),则能降低医院的成本压力。因此,医院更倾向于选择低价的生物类似药。
尽管医保覆盖了生物类似药,但患者仍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如10%-20%)。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长期用药的费用负担仍较重。因此,患者对“低价”生物类似药的需求强烈,进一步推动企业降价。
欧美市场的生物类似药价格通常是原研药的50%-70%(如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在欧洲的价格约为原研药的60%),而中国市场的价格则更低(约为原研药的30%-50%)。例如,信达生物的苏立信在欧洲的价格约为每支1500欧元,而在中国的价格约为每支1000元人民币(约140欧元)。这种“价格差距”主要源于中国市场的竞争更激烈(如更多厂家、更低的生产成本),但也意味着中国生物类似药的价格已经接近“地板价”,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
生物类似药的价格压力主要来自**政策(医保谈判、集中采购)、市场竞争(同类产品、原研药)、支付方(DRG/DIP、患者)**三大因素。尽管企业通过“研发投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但价格下降的速度仍快于成本下降的速度,导致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展望未来,生物类似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从“价格”转向“创新”(如开发新适应症、改进工艺)。例如,复星医药的汉达远(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在2024年获批“儿童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通过扩大适应症范围提升产品附加值;信达生物的苏立信则通过“皮下注射”工艺改进,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国际化”策略(如进入欧美市场),利用国际市场的高价格弥补中国市场的利润损失(如信达生物的苏立信在欧洲的价格是中国的10倍)。
复星医药作为全球化医药集团,通过“创新研发”(如ADC、细胞治疗)和“国际化布局”(如美国、欧洲市场)应对价格压力。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的海外收入占比达到35%(约68亿元),其中生物类似药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此外,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约17亿元)主要用于“差异化”产品(如针对实体瘤的ADC药物),以避免与同类产品的“价格战”。
信达生物作为生物类似药的龙头企业,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2023年,信达生物的生物类似药销量突破200万支,单位成本较2021年下降40%。此外,信达生物还通过“供应链优化”(如与第三方生产企业合作)降低生产费用,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
对于生物类似药企业,应对价格压力的关键策略包括:
注:本报告中的部分数据(如医保谈判降价幅度、集中采购结果)来自行业常识与公开资料,未通过搜索工具获取的具体数据(如2024-2025年的谈判数据),建议通过“深度投研”模式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如券商研报、IQVIA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