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集采政策对其财务表现、市场份额及战略调整的影响,探讨短期利润压力与长期增长潜力,揭示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及公司应对策略。
生长激素(GH)是长春高新(000661.SZ)的核心业务板块,其旗下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产品(如“金赛增”长效制剂、“赛增”水针/粉针)长期占据国内市场龙头地位。2024年以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生长激素集采政策(如《2024年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H专项)》)逐步落地,覆盖粉针、水针、长效等主要剂型,对长春高新的业绩、市场份额及长期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报告结合行业数据、公司财务表现及市场动态,从多个维度分析集采的具体影响。
2024年生长激素集采中,粉针剂型中标价格较集采前下降约50%-60%(如长春高新粉针产品中标价从约30元/支降至12元/支);水针剂型下降约30%-40%(从约150元/支降至90元/支);长效剂型因技术壁垒高,下降幅度较小(约20%-25%)。行业整体毛利率从集采前的85%以上降至60%-70%,中小企业因成本控制能力弱,逐步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集采降低了生长激素的终端价格,推动国内矮小症患者诊断率从约10%提升至15%(2024年数据),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12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0亿元(CAGR约25%)。其中,长效生长激素因用药便捷性(每周1次注射),需求增速高于行业平均(约35%),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业务由子公司金赛药业主导,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约62%(约45亿元),贡献了公司75%以上的净利润(约18亿元)。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约45%(2024年),其中长效生长激素市场份额高达60%,是公司的“利润引擎”。
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约66.03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生长激素业务收入约40.94亿元(同比增长-8.2%),主要受集采价格下降影响;营业利润率约17.36%(同比下降2.64个百分点),毛利率从2024年的8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70%(生长激素业务毛利率下降约10个百分点)。
集采后的价格下降及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将导致公司2025-2026年净利润增速放缓(预计-5%至0%)。股价方面,2024年以来公司股价从200元/股跌至2025年9月的124.33元/股(下跌约37.8%),主要反映市场对集采的担忧。短期股价仍将受集采政策(如是否扩大覆盖范围)及财务数据(如三季度收入增速)影响。
随着长效生长激素占比提升(预计2027年达到50%)及新适应症获批(如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公司生长激素业务毛利率将逐步回升至75%左右(2027年),净利润增速将恢复至5%-10%。同时,疫苗业务(如百克生物的水痘疫苗、狂犬疫苗)的增长(预计CAGR约15%)将成为第二利润增长点。
公司长期将通过研发投入(如单抗药物、基因治疗)及并购(如收购小型生物药企),降低对生长激素的依赖(预计2030年生长激素收入占比降至50%以下)。同时,随着国内生长激素市场渗透率提升(预计2030年达到20%),市场规模将增至300亿元,公司作为龙头仍将受益。
集采对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业务造成了短期利润压力,但公司通过产品结构升级(长效制剂)、研发投入(新适应症)及销售渠道拓展(零售+电商),逐步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长期来看,随着市场渗透率提升及多元化布局见效,公司仍有望保持生长激素行业龙头地位,利润将逐步修复。
风险提示:集采政策进一步收紧(如扩大覆盖范围)、长效生长激素销量增长不及预期、研发投入见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