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大金重工(002487.SZ)风电技术研发战略与成果,解读其全球化布局、深远海技术突破及研发对业绩的驱动作用,揭示其作为风电海工装备第一梯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金重工(002487.SZ)作为国内风电塔筒行业首家上市企业(2010年深交所主板上市),深耕风电装备制造二十余年,已成长为全球风电海工装备制造第一梯队企业。其技术研发聚焦“陆上+海上”全系列风电装备,围绕“全球化、高附加值、深远海”三大方向,通过持续投入与创新,形成了显著的技术壁垒与市场竞争力。本文从研发战略、投入产出、核心成果、业绩驱动及未来展望五大维度,对其技术研发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公司研发战略以“支撑全球化业务、引领深远海趋势、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核心,布局三大方向:
根据公司介绍,其研发团队由资深风电工程师、海工结构专家及国际认证专家组成,依托“辽宁阜新、江苏盐城、广东阳江”三大制造基地,形成“研发-制造-测试”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公司对研发的投入保持长期持续增长。根据2025年半年报财务数据:
rd_exp
)达7635.87万元,占同期总营收(28.41亿元)的2.69%;balance sheet
中“r_and_d”项目)余额为2.91亿元,体现了公司对研发的长期沉淀。尽管研发投入占比未达到互联网或高科技行业的水平,但结合风电装备制造“重资产、技术密集”的特点(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2%-3%),大金重工的投入规模已处于行业前列。
研发投入的产出主要体现在产品附加值提升与市场份额扩张:
forecast
,净利润同比增长193.32%-227.83%(预计5.1-5.7亿元),主要源于海外业务的突破性增长及DAP模式带来的盈利提升。公司在风电海工装备领域取得多项行业首创成果:
这些成果均通过了欧洲EN1090认证、ISO3834焊接认证等国际标准,技术水平得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客户的高度认可。
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贡献了6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其核心驱动因素为:
研发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如深远海装备、高附加值服务)提高了公司的产品均价与毛利率。例如,14.7MW级海塔的售价较传统10MW级产品高20%,且DAP模式的毛利率(约35%)高于单纯产品销售(约25%)。
海外业务以外币结算(主要为欧元、美元),2025年上半年汇率波动(人民币贬值)对汇兑损益产生了积极影响(约贡献净利润的5%),但这一因素属于短期影响,长期仍需依赖研发带来的产品竞争力提升。
公司将加速推进深远海浮式基础研发,针对深远海风电的特点(如波浪、洋流、水深)优化设计,提高浮式基础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深远海风电装机量占比将从2023年的5%提升至2030年的30%,公司的研发布局有望抓住这一机遇。
计划拓展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结合自身的装备制造优势,参与风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及运营,形成“装备制造+项目开发”的一体化模式,提升整体产业链价值。
完善全球海工特种大型运输船及远洋物流体系,解决超大型单桩(直径>10米、长度>80米)的运输瓶颈,提高交付效率,增强全球化竞争力。
大金重工的技术研发聚焦于风电海工装备的核心领域,通过长期持续投入与创新,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研发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升与海外业务增长,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未来,随着深远海风电市场的崛起及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的拓展,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望继续产生丰厚的回报,巩固其全球风电海工装备制造第一梯队的地位。
综上,大金重工的技术研发不仅支撑了当前的业绩增长,更为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