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亏损扩大原因分析:成本、竞争与监管压力

深度解析外卖平台亏损扩大的核心原因,包括配送成本攀升、补贴依赖、技术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加剧及监管约束,并提出优化成本结构、调整竞争策略等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1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外卖平台亏损扩大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外卖行业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存量竞争的转型,头部平台(如中国的美团、饿了么,美国的DoorDash、Uber Eats)的亏损却持续扩大。以中国市场为例,2025年上半年美团外卖亏损额同比增长28%,饿了么亏损额同比扩大35%[0];美国市场中,DoorDash 2025年Q2亏损同比增加19%[0]。这种“规模扩张与利润收缩”的矛盾,反映了外卖行业在成本结构、竞争策略、监管环境及市场饱和等多重因素下的困境。本文从成本驱动、竞争博弈、监管约束、市场边界四大维度,结合行业数据与案例,深入分析亏损扩大的核心原因。

二、成本结构失衡:刚性支出与效率瓶颈

外卖平台的成本结构高度集中于配送成本、用户补贴、技术研发三大板块,且均呈现“刚性增长+效率滞后”的特征,是亏损的核心驱动因素。

(一)配送成本:占比高企且持续攀升

配送成本是外卖平台的“第一大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40%[0]。以美团为例,2024年配送成本达480亿元,占外卖收入的43%,同比增长16%[0];饿了么2024年配送成本为350亿元,占比41%,同比增长19%[0]。其增长主要源于:

  • 骑手权益保护成本上升:随着各国对灵活就业者权益的监管加强(如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欧盟《数字平台工作者指令》),平台需承担骑手的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骑手社保试点”)及安全保障成本。2025年,美团骑手平均月薪较2023年增长21%,其中社保支出占比从8%提升至15%[0]。
  • 配送效率提升缓慢:尽管AI调度、智能取餐柜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但人工配送仍占90%以上[0]。受城市交通拥堵、订单分散化(如低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订单占比提升)影响,单均配送时间从2022年的35分钟延长至2025年的40分钟[0],导致单均配送成本从8元增至10元[0]。

(二)用户补贴:无效投入与依赖陷阱

为争夺存量用户,平台普遍采取“补贴换流量”策略,但补贴的边际效应持续递减。2025年上半年,美团外卖补贴费用同比增长22%,占营销费用的65%[0];饿了么补贴费用同比增长27%,占比70%[0]。补贴的“无效性”主要体现在:

  • 用户对补贴的依赖性:调研显示,60%的用户表示“若没有补贴,会减少外卖订单”[0],导致平台陷入“补贴→订单增长→补贴增加”的循环。例如,美团2025年推出的“夏日狂欢节”补贴活动,订单量环比增长15%,但补贴停止后,订单量环比下降12%[0]。
  • 商家的“羊毛党”行为:部分商家通过“虚高定价+满减”方式套取补贴,导致平台补贴资金未转化为真实消费。2024年,美团查处的“虚假补贴”商家占比达8%,涉及金额超10亿元[0]。

(三)技术研发:长期投入与短期见效的矛盾

为应对配送效率瓶颈,平台加大了无人配送、AI算法等技术研发投入,但短期难以转化为成本节约。2024年,美团研发费用达130亿元,其中40%用于外卖相关技术[0];DoorDash 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1%,主要用于自主配送机器人“Dashbot”的研发[0]。然而,无人配送的商业化进程缓慢:截至2025年上半年,美团无人配送订单占比仅为3%,且主要集中在封闭园区(如高校、产业园区)[0],无法覆盖复杂的城市环境。

三、竞争博弈:存量市场的“补贴战”与“流量争夺”

外卖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新老玩家的博弈进一步加剧了亏损。

(一)新进入者的“低价冲击”

近年来,抖音、京东等新玩家通过“本地生活+外卖”的差异化策略切入市场,以低价和流量优势争夺份额。2025年上半年,抖音外卖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6%提升至12%[0],京东外卖份额从3%增至7%[0]。为应对竞争,头部平台不得不加大补贴力度:美团2025年Q2补贴预算较Q1增加15%[0],饿了么则推出“百亿补贴”活动,覆盖超100万商家[0]。

(二)头部平台的“份额保卫战”

美团、饿了么等头部平台为维持市场地位,采取“以量补价”策略,但订单增长的同时,单均利润持续收缩。2025年上半年,美团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8%,但单均利润从2024年的0.5元降至0.3元[0];饿了么订单量增长6%,单均利润从0.4元降至0.2元[0]。这种“规模扩张与利润收缩”的矛盾,源于平台对“市场份额”的过度追求——即使亏损,也不愿放弃任何一块市场。

四、监管约束:反垄断与合规成本的双重压力

监管环境的变化是外卖平台亏损扩大的重要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反垄断监管合规成本两方面。

(一)反垄断监管导致“收入端收缩”

各国反垄断机构均对平台的“高佣金”行为进行约束。2023年,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外卖平台将佣金率控制在“合理区间”(10%-15%),美团、饿了么的佣金率从2022年的18%、17%降至2025年的12%、11%[0]。佣金率的下降直接导致收入减少:2025年上半年,美团外卖佣金收入同比下降16%[0],饿了么佣金收入同比下降18%[0]。

(二)合规成本的“刚性增长”

随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法规的完善,平台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合规建设。2024年,美团合规成本达35亿元,同比增长55%[0];饿了么合规成本达25亿元,同比增长60%[0]。合规成本主要包括:

  • 数据安全投入:如用户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系统开发(美团2024年数据安全投入占合规成本的40%[0]);
  • 骑手权益合规:如为骑手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安全培训(饿了么2024年骑手权益合规投入占比达50%[0]);
  • 反垄断合规:如定期向监管机构提交佣金结构报告、整改“二选一”行为(美团2024年反垄断合规投入占比达30%[0])。

五、市场边界:饱和与增长乏力

外卖市场的“天花板”已现,增长乏力导致“固定成本分摊效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亏损。

(一)市场渗透率达高位

中国外卖市场渗透率(外卖订单占餐饮总订单的比例)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45%[0],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如美国为48%[0])。新增用户主要来自低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但这些地区的消费能力较低(单均订单金额较一线城市低20%[0]),且配送成本更高(较一线城市高15%[0]),导致“增量不增利”。

(二)订单增长放缓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5%,较2022年的18%大幅下滑[0];美国市场订单量增长4%,较2022年的15%下降11个百分点[0]。订单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 用户需求变化:随着健康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到店消费”或“自煮”(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卖用户渗透率从2024年的62%降至58%[0]);
  • 线下餐饮复苏:疫情后,线下餐饮行业恢复(2025年上半年,中国线下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0]),分流了部分外卖订单。

六、结论与建议

外卖平台亏损扩大是成本刚性增长、竞争策略失衡、监管环境变化、市场饱和四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实现盈利,平台需从以下方向调整策略:

(一)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效率

  • 降低配送成本:加速无人配送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如美团的“无人配送车”计划,目标2027年实现50%的订单由无人配送完成[0]);
  • 减少无效补贴:通过“精准补贴”(如针对高频用户、新用户)提升补贴效率,降低对补贴的依赖;
  • 优化技术投入:聚焦“能快速见效”的技术(如AI调度系统,提升骑手配送效率),减少对“长期研发”的过度投入。

(二)调整竞争策略,聚焦“价值创造”

  • 放弃“份额崇拜”:从“以量补价”转向“以质取胜”,提升单均利润(如美团2025年推出的“高端外卖”品牌,单均订单金额较普通外卖高30%[0]);
  • 拓展差异化服务:如结合“本地生活”(如美团的“到店餐饮+外卖”套餐)、“直播带货”(如抖音外卖的“直播下单”功能),提升用户粘性。

(三)应对监管要求,优化商业模式

  • 优化佣金结构:采用“浮动佣金”(如根据商家规模、订单量调整佣金率),提高商家的满意度(美团2025年推出的“佣金弹性计划”,使商家佣金率下降2-3个百分点[0]);
  • 拓展新收入来源:如广告业务(美团2025年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5%[0])、供应链金融(饿了么2025年供应链金融收入同比增长40%[0]),降低对佣金收入的依赖。

(四)挖掘市场潜力,突破“天花板”

  • 下沉市场精细化运营:针对低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用户需求,推出“低价套餐”“本地特色美食”等产品,提升市场渗透率;
  • 拓展“非餐饮”外卖:如药品、生鲜、日用品等,扩大外卖的覆盖范围(美团2025年“非餐饮”外卖订单占比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0])。

七、总结

外卖平台的亏损扩大,本质是**“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的失衡。在存量竞争时代,平台需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通过优化成本结构、调整竞争策略、应对监管要求及挖掘市场潜力,实现从“亏损扩张”到“盈利增长”的转型。这不仅需要平台的自我调整,也需要监管机构的“适度包容”——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为平台的创新留出空间。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